孝者,德之基,人格之始也。孝子之至,莫不在乎尊亲。善事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
一直觉得“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是十分正确的,也一直在践行着这一观点。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离异家庭的孩子,连单亲的孩子都比不上,因为父母都迫于生计在国外工作,徒留我孤单在中国,如今已上大学。
母亲那边还剩下外婆,父亲那边也只剩下爷爷。两位老人都晚年丧偶,独自住在乡下,三四个儿女都已在城里安家落户。如今有一定的生活条件了,就想接老人去城里一起生活,不料老人并不愿意去,只想住在乡下。
爷爷喜欢和老伙伴一起打牌,坐在村东头的那棵比我年纪还要大的柳树下面,时而推牌九,时而谈天说地。外婆喜欢和后街的老宋太太一起去教堂,每周日都去,风雨无阻。许是他们已经习惯了乡下的生活,又或是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他们有自己的考量,有自己的打算。
由于儿女工作都忙,平时也不会经常回去看望老人,我的姑姑伯伯姨妈们平均每个月会回去一次,而我的爸妈,每年会回国两三次,每年春节会回来,还有有急事的时候会回来。作为他们女儿的我,虽是在外市上大学,但只要节假日学校放假,我都会回来看望两位老人。可想而知,我并没有自己的家,只有爸妈留给我的一个空荡荡的房子,我每个月从学校回来也只是想看看两位老人是否安好,替父母尽点孝道。
每次去爷爷家,爷爷总会打开冰箱问我
“想吃什么,想吃什么就点,爷给你做。”
“如果我想吃的菜这里没有怎么办?”我看着一冰箱的菜,就会笑着说。
“没有,爷就去给你买。”
每次要从爷爷家离开的时候,爷爷的眼圈都是红的,趁我不注意,还会抹两把眼泪,我劝他说:“别哭,过几天我还回来。”
“谁哭了,我没哭,就是风大眼里进了沙子。”爷爷不好意思了。
每次从爷爷家的院子里走出来,我都不敢回头,我害怕看见爷爷一个人站在门口,望着我离开时孤单的样子,我能做的不多,只能是在假期经常回去看看他,陪爷爷说说话,吃一顿爷爷做的饭菜,买点爷爷爱吃的东西。我愿意在清明节和姑姑伯伯去给逝去的奶奶扫墓,在劳动节帮爷爷在院子里种黄瓜辣椒西红柿,我会去做着这些小事,我不想在百年之后留有遗憾,跪在墓碑前拍着大腿痛哭流涕的说着如果我当时怎么怎么样,就不会怎么怎么样了。
外婆知道我喜欢吃排骨,尤其是只有一根骨头的那种。上次清明节放假回来,第二天早上我还没睡醒,外婆就端着一大盘红烧排骨,喊我起来吃饭。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大早上的还没睡醒就叫我起来吃饭,吃饭就吃饭吧,却还吃的这么油腻,平时早餐都是牛奶麦片的我硬是吃了半盘红烧排骨,因为我不想辜负外婆的这份心意,只有我吃了她才开心。吃完以后我可以告诉外婆,以后我们早上喝粥,喝粥健康,或者是以后我早起给外婆热牛奶,而不是直接拒绝外婆这油腻的早餐。每次从外婆家出来都会和外婆玩闹一阵,外婆坚持到公交车站送我上车,而我坚决不让。我只想让她做着自己的事情,然后我打声招呼就走,不送不悲伤。这次五一放假回来,我从公交车上下来,就看到外婆在村小学的路口出来接我,我很惊讶的走过去问她怎么知道我这个时候回来,外婆说:“知道你今天回来就在路口等你,等了三趟车,坐在这里快一个小时了,我合计这趟车里在没有你,我就不等了,回家给你做饭去。”我表面笑着告诉她下次别出来了,天这么热,在家里等我就行。心里想若这趟车里没有我,她还是不会走的。多么浓烈的爱和思念啊!
《尔雅》曰:“善事父母为孝。”《新书》曰:“子爱利亲谓之孝。”《说文解字》解释为:“善事父母,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三字经》里有言:“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敬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人物事迹有很多很多,二十四孝中有虞舜孝感动天、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曾参啮指痛心、郯子鹿乳奉亲、姜诗涌泉跃鲤、王祥卧冰求鲤、朱寿昌弃官寻母……
可能有人会说这都是古代发生的事情于当今社会并不适合,不过我想表达的是透过这些表面的故事而看到的内在传递出的孝敬二字。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人,不敢慢于人”孝敬父母是成人立业之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若没有父母,我们并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的造命之恩,是这辈子都还不完的。
“爸爸妈妈给我的不少不多,足够我在这年代奔波,足够我生活”
很多人喜欢用“不求回报”来形容父母的爱,这话不假,但就怕做儿女的也信以为真。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谨记之、共勉之。
——晨希 20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