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那么,所谓的初心是什么呢?初心是指在毫无外界的功利因素之下,我们的自己的内心想做的事,这是我想做的,不一定是做到。也就是说我不需要别人提醒和要求,自己主动去完成,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属于一种无念之愿。
让我想起了之前在海棠湾遇到的那个人,我问他为什么骑行呢?只是简单喜欢,所以就做这件事了。
想要做是纯粹想去完成这件事,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时候,没什么念头,那收获往往来得让你惊讶,因为没有期待的情况下,我们容易投入到做这件事的本身之中,没有其他额外的想法干扰,注意力会比较集中。
例如,读书对我而言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我可以沉浸在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中,体会她的文字。同时,专注投入之后,文字像是水滴一般,日积月累地在我的脑海和身体还有心灵中沉淀着。
日后,我能毫不费力地通过双手敲打着文字,把内心的感受和脑子的思想表达出来。写作这件事对我而言非常吸引我的内心,头脑里的文字像是母鸡要下蛋一般,如果不写出来,我的思绪显得拥堵。这就是今天想要表达的第一个观点——想做是处于纯属的热爱,没有其他的想法和盘算。
如果有其他的想法,也会直接表达出来,我要什么而不要什么。
那么,有没有想要证明的时刻呢?
当然,例如我在学校的时候,曾经把学习好等于这个人好,学习好等于分数高。一个人的价值就是学习好。那时,我的内在的驱动力是我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读书,我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优秀的人而读书。那时,在三亚享受的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的光环,家族里对于高等学府的认知。
那时,我对于人生很多的认知偏差,为了不被老师辱骂而读书,为了证明自己足够成功而读书。是的,那种动力是外驱力,可以驱动人前进,但时间久了,慢慢地会损耗人的身心,尤其是当大家形成一种你凭什么和我们不一样的排斥的动机时,你很容易变成枪打出头鸟的人。
何况“枪打出头鸟”的信念并不是真,只是出于恐惧感和从小被灌输的限制性信念,来自我们原始生活带来的群居求安全的动力,一直潜藏着自己的身体里。
在这个时代,追逐的价值观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那么“枪打出头鸟”根本不适应这个时代的主题曲。
于是,在大学那段时间,我常常有一种不存在的感觉,只要我做了什么,没有得到如我所愿的结果,我就会抱怨和控诉,为什么你们没有想我期待那样回应我?那时,我做事的动机是为了证明自己,别人能看见我的付出想欣赏我的付出,带着这样的动力做事情,本身是不够享受做事的投入和纯粹的热爱,结果也是差强人意的。
所以,那种说不出来的痛苦,让我开始向内寻找答案,为什么我不开心,对别人付出了,为什么别人不如我所愿呢?
正好,在学校(武汉武昌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心理学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协助,然后我通过电话预约,主动去了解自己,那时老师更多是倾听和记录,我表达的也是一件生活的小事给我带来的困扰,还有对于家人的愧疚和急迫证明自己足够好的动机。
内心还是停留在了“我一定要做到,为了证明自己是优秀的”,那一刻我陷入了小我的证明游戏——宛如笼子里的仓鼠,一上转轮就停不下来,这个是一种思维惯性,也是一种“瘾”。
当这样的信念植入人的内心,就会产生分裂的游戏——我是优秀,那么我怎么会自卑呢?我怎么会邋遢呢?其实人有优秀,也会有邋遢,有阴就会有阳。万物抱阴而向阳,阴阳共存并不影响我们的存在的。
绝对的完美那是一种虚幻和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定为优秀的,内在的自己是不能接纳自己不优秀的那部分,容易投射出去,看人喜欢挑毛病和缺点。
唯有你觉察到自己的内在是阴阳并存的,你才能够真的划清界限,既能够接纳对方的优秀,也能接纳对方的不优秀,既能让自己不委屈,也能让自己找的更合适的方式相处。
我们重新换一种“人”的观点去看问题,那些与你无关的人,没必要邀请进入你的生活中。当渴望被他人看见和被认可的时候,开始觉察自己是不是被“不值得感”捆绑着,然后讨好别人,是不是属于一种思维惯性中?
当你觉察到这个内在的剧情,那么你能明白了,爱是如其所是,非如我所愿。
你做事情的动机也会变得简单,带着简单的逻辑去做事。结果往往会出乎你的意料和期待。因为你没有陷入“小我”证明的分裂游戏,能够专注地投入到热爱的事情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