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很少看书,是个追剧达人。曾经的我,是个爱书的人,喜欢买书、看书,也喜欢送书。和先生谈恋爱的时候,总是给他送书,先生的奶奶说:“这个孩子,爱学习!”
上大学之前,看书都是从父亲单位图书馆借,很少买书。上大学后,因为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俗称中文,所以相继买了很多书,最早一批买的有《红楼梦》为首的四大名著、鲁迅的《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然后,陆续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如《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静静的顿河》、《飘》……
这些最初买来的书,都是那时我最喜欢的。我当时很喜欢苏联文学,最喜欢的作品是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我迷恋哥萨克骑兵,迷恋葛里高里和阿克西尼亚疯狂真挚的爱情,迷恋他们那种为爱走天涯的勇气;也感叹娜塔莉娅对爱的执着,和那份令人痛彻心扉的绝望。
我那时也很喜欢司汤达的《红与黑》和玛格丽泰·米歇尔的《飘》。现在想起来,那时的自己潜意识里很想变成一个温柔娴雅的女子,因为我当时特别喜欢《红与黑》里的德瑞那夫人和《飘》里的媚兰。有意思的是,青春的我根本不是那样的人,是个急躁、粗心、自以为是、大大咧咧的东北大妞,我那颗想变成淑女的心呐!
上班以后,买了更多的书。印象深的有《少年维特之烦恼》、《荆棘鸟》、《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基督山伯爵》、《约翰·克里斯朵夫》、《日瓦戈医生》、《拜伦诗选》、《普希金长诗选》、《半生缘》、《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梦回青河》……
那个时候,喜欢读爱情,能记住的都是些浪漫的故事,记忆犹新的是普希金的长诗《茨冈人》。那个追随茨冈恋人,并与之结合,随茨冈人流浪的白人青年,最后杀死了移情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被茨冈部落所谴责。
我原本一直觉得婚姻必须彼此忠诚,要相守到老,背叛是可耻的,是不能够原谅的。这首长诗让我第一次领悟了,爱是自由的,白头到老固然好,友好分手也是一种善良。爱与不爱没有对错,但是善良是根本,是一朵美丽的花。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首诗的作者普希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他迫于形势和妻子的情人决斗,最后饮弹而亡,世间的因果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结婚以后,小说就看的少了。有一段时间,我又把《红楼梦》仔仔细细过了一遍,看到了更多的人情冷暖,也看到了那种繁华落尽后的看破红尘。举家食粥的曹公,落魄潦倒,生活无以为继,蘸着血泪写出的《石头记》,是回忆,也是觉悟。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金满箱,银满箱,当年笏满床”,终究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再后来,儿子出生了,我开始买幼儿读物。各种童话书、儿歌、古诗儿童读本,很多都是一套四本的,装帧精美。他上学后,又开始买各种绘画版的古籍和知识读物,如《史记》、《上下五千年》、《少儿百科全书》,也都是成套购买的,花了我不少银子。但这些书,于我并没有留下太多记忆,因为那些终究不是我的书。
出国后,我的那些书就打包放在母亲那里。母亲去世后,这些书移送至先生的小妹妹家里。儿子的书早已经送给先生妹妹们的孩子了,我的那些书,我也告诉先生的小妹妹:“这些书你就支配好了,喜欢的就留下,不喜欢的,看着处理就行了!”从那一刻起,我和我的那些书就此别过……
某一个寂静的午后,或是某一个阳光满屋的上午,在某一个瞬间,我会想起我的那些书,想着它们曾经是我的最爱,陪伴我走过很多难忘的时光,而今,我们已经不再互相拥有,就像是我的那些走着走着就散了的朋友,感情依然在心底,只是不知不觉间就断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