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盼望过年,因为过年有红薯包吃,有肉吃,有新衣服穿,而且有鞭炮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成了恐怖的事情,要走亲戚,要发红包,一不小心年过完,父母没有来及陪,就要走了,乡愁和亲情时常成为自己的遗憾,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年味越来越淡了,母亲也走了,儿子也大了,自己也老了,老父亲也不愿离开那个老院,一家人永远也不团员。每次过年都是充满满的遗憾。
年的味道是父母的味道,小的时候,过年了,父母都是为自己的孩子添置一套新衣服,新棉袄,由于我的父母会拧草鞋,每年都是拧上一双崭新的草鞋,会置办各种年货,会蒸上热腾腾的红薯包和红白相应的枣山,会听到父母扯着嗓门喊着回家吃饭。上了中学,父母就开始盼着孩子们放假,早早的等在村口,接过我的书包,开始询问学习情况,由于我的学习不好,家里人也没有指望我考上大学,我因为学习就挨过父亲的一次毒打。上班后,父母更是盼着我回家,因为姐姐早嫁,只有我回了家,这个年才叫团圆年,虽然姐姐每年都会再年前回家里看看,后来外甥大了,也是每年年前都会来看看,但是在父母的眼中,儿子才是自己家里人,再后来结婚生子了,父母更是期盼孙子早点回去,因为一个家里孩子才是最大的期盼,年总是过的很快,每年的初二、初三都要走,父母那依依不舍,送出村头,嘴里说着赶紧走吧,别耽误了工作,其实心里在默默流泪,希望能够多留一天。聚少离多成了常态,过年才是唯一能够真正团聚的时刻。
年的味道就是串亲戚。春节就是串亲戚的一个重要时间,以前的端午节、中秋节也走亲戚,但是由于都是农忙季节,同时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走亲戚的都慢慢给取消了,但是春节这个重要的时刻,都是要把平常不走动的七大姑八大姨家都走动走动,把疏远的亲情都慢慢的热络起来。小时候走亲戚都是用自己的双脚量出来的,虽然部门人家有了自行车,但是并不普及,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姊妹几个走一上午到姥姥家,在路上走亲戚用的礼物(果子)基本都会被偷吃完毕,到了姥姥家,基本都是空的。而且能够吃到最好的饭菜。
年的味道就是压岁钱。钱对于当时的孩子是来讲是非常难得的,一分钱能买一把瓜子,买一个糖块,几分钱就能扯个头绳或者皮筋,能够买鞭炮,没到初一,我奶奶都会颤颤巍巍的从她那破旧的手绢里,翻出一个毛票,分给自己的孙子孙女,奶奶是个重男轻女的小脚老太太,对于外孙外孙女,他手绢的毛票是不会拿出来的,而且把家里好吃的东西,藏起来,以免被他们翻到,但是对自己的孙子岁女却是非常的慷慨,我就一个姑姑,却从来别想从娘家拿走一点东西。
年的味道就是放鞭炮。春节有象征意义的就是彻夜不停的鞭炮声,好像一年来省下的钱都用来买鞭炮,也成了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大家三五成群去捡没有燃尽的鞭炮,把鞭炮拨开,把炮药倒出来,用火柴点燃,立刻染成漂亮的烟花。烟花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讲是个奢饰品,我们村有一家在外地当工人,每年春节都会买烟花放,也成了三十晚上大家早早的就集中他们家的院子里或者附近,恐怕错过了这个重要的时刻。
年的味道就是花灯。从春节开始大家都开始制作各种花灯,但是农村的花灯没有成立的花灯好看,城里的花灯都是走马灯,上面绘制各种好看图案或者经典明珠的片段,我至今也不明天,没有电的作用,那些等怎么会转动。农村的等都是简单用红纸粘贴一下。把上满油的萝卜槽放进去,点燃后,一个漂亮的花灯就完成了,但这是心灵手巧的家长才会做的,很多都是把猪水尿打上气,晾干后,把下面和上面剪开,用铁丝盘好,把萝卜灯放进去,孩子们都可以拿着去捡炮或者玩了。有一个年,我看到别人都有灯笼,我没有,就缠着父亲要,父亲没办法,把刚弄回来的猪水尿用最吹开,由于没有晾干,没有装灯,我就拿着没有灯的猪水尿和同伴们满村的跑,其实就是拿个纯天然无污染的气球。现在想想,那时真开心。
年的味道就是团聚。过春节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身处何职,都是千里迢迢赶回家中,一家人吃饭、喝酒、打牌、唠家常,其乐融融,虽然没有钱,但很幸福,很快乐。
长大了,进城了、结婚了,生子了,年的味道渐渐淡了,不能放鞭炮了,不能放烟花了,母亲离去了,年的味道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