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饭局上,一位家长朋友向我埋怨道:你们学校好是好,可就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教师队伍不稳定,一个孩子在你们那里上了三年学,中间可能要换好几个老师,这无论如何对孩子的学习都是有影响的。这位家长朋友还说,曾专门为此向学校的高层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反映过此事,言语间透着不满也透着关切。
但我深知,这位家长看似言之有理,其实有着不少的误解与偏见,因为父母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见证者,他们内心永远希望会有那么一个老师能像父母一样稳定地、持久地教育、陪伴着自己孩子的成长,特别是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后,无形中总把老师当做了自己的替代品——老师就是替自己养育、教导孩子,正是这种心理,他们特别渴望孩子的老师稳定不变。这是做父母的特有心理。但这种心理,很显然是父母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心理成长。
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孩子的老师们能比较稳定,一直伴随孩子度过小学6年,家长、孩子都会从内心深处觉得安稳、放心。朋友还都是旧的好呢,更何况是老师呢。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的孩子、甚至刚上初中的孩子,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些,对于孩子的心理稳定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十三四岁,乃至十六七岁,还在要求孩子的老师要稳定,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当然频繁的换人绝对是不可以的。
对于孩子的成长,真正有积极作用的,永远是教师正常有序的更换,而过于稳定或过于频繁更换都是不可取的。
说到这里,我想插叙一个关于澳大利亚小学的情况,澳大利亚的小学,是一年四个学期,每九周即为一个学期,每一个学期就要分一次班,基本都是会换老师。于是孩子们读完整个小学之后,与同年级的小朋友基本都认识,老师也经历了好多个。如果从中国家长角度,这样一年换四次老师与同学,是不是对孩子的成长与学习更为不利呢?我倒认为这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这才最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这很值得中国家长们思考。
正是许多家长的心理只是停留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有一个稳定的熟悉的人陪伴无论如何对孩子都更为有利,可孩子已经长大了,而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志就是接触了、适应了更多的陌生人!家长对孩子应该以
结识并适应更多的人,结识并适应不同性格的人,结识并适应比自己年龄大比自己学问高的人,是任何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与历程。而且这种历程虽不能说越早越多越好,但孩子都十几岁了,还一直都是那么几个老师教着,无论如何,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实首先表现在对人的适应能力上,而最重要的是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的适应能力上,这一点会深远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从大山、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与城市里的学生在适应环境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为从大山里农村里走出来的学生从上学认识的就是那么几个老师几个人,而许多县市的重点中学里,老师队伍常常非常稳定,许多人一干就是一辈子,思想也比较单纯,生活也基本有保障,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学生十几年下来也就认识这么几个人,他们适应能力、待人接物能力、新环境开拓能力多数与城里上学长大的孩子相对会明显弱一些。当然被家长过度保护起来的城里孩子也没好哪里去。
再回到教师队伍稳定这个层面上来说:
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几乎绝大部分学校,教师都是处于相对流动状态,特别是城市里的学校,尤其有些规模的城市学校,哪个不是每年十几个二十几的人流动,或进或出,各因种种因缘,这正是城市学校的特点,而对于城市长大的孩子们更应当接受并适应这一特点,也必须适应这一特点。
许多家长还凭直觉认为,公立学校教师的稳定性要比私立学校的稳定性要强些,这是当然。但相对学校内部,对于孩子个体而言,即便公立学校,孩子上了高中也几乎是连年换老师的,比如孩子上了高一,面对新老师,刚刚适应,高一刚结束,甚至才半期,有不少学校就要文理分科了,那么基本上孩子刚刚熟悉并适应才一年的老师,就要全换新的了。
孩子刚上高一时,适应能力差的孩子会非常痛苦,刚刚经历过中招考试的奋力拼搏,来到了高一精神上会有一定程度的松懈,对待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会存在着观望、跟着感觉走,慢慢适应,才一年甚至半年,就又换新的了。到了高二文理分了科总能稳定了吧,高二一结束,上高三,几乎所有的学校,无论是老牌名校,还是新办学校,都会把学校最优势教师资源派往高三,几乎是必然,又有不少的班级不少的学科会更换老师,这些老师其中一部分是原来上届高三因成绩优异而留下来的,也有临时从外招聘的专家级教师资源引进而来的,当然还有原来高二时的成绩表现突出、工作态度认真、配合能力较强、学生认可度较高的老师而跟班走的。这里面从班主任到课任老师几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而这一轮教师资源的调整,从根本上就是资源的优化组合,这种教师资源优化组合的力量要远远大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当然,调整过的队伍,还会不会继续调整,一般就是微调,或尽量不再中途调整了。
但是,几乎所有的学校,也都有因特殊情况而中途调换老师的,这是学校的不得已,因此每个学校也几乎必然都有自己的储备教师,以应不时之需:
比如有女教师到了孕产期,有教师生病,有教师因师德问题被中途停职,有教师因家庭特殊因素临时无法继续工作,有教师与学生或家长发生了较严重冲突,还有教师业务能力实在较差,无法继续胜任,更有教师与学校同事发生矛盾无法继续在原岗位开展工作,等等,这几乎在每个学校都发生过。
因为任何学校都决定不了自己教师的命运,只能有限地尽力维护。
于是培养教师是第一位,培养与学校办学理念一致的教师,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我就曾在一个学校,连续几年,每年都招二三十人大学生毕业生,他们刚一上岗当然会有严重的经验不足问题,但三五年后绝大部分都会成为业务骨干,成不了业务骨干的老师,会因种种原因调离,而这也只能是公立学校才有可能这么做。
而私立学校就省去了这一麻烦,那就是直接招聘有经验的老师,而有经验的老师又哪里去招呢?除了部分因种种原因从公立学校游离出来的老师外,如离退休教师、家人工作调动而离开原单位的教师、想脱离体制学校而另寻新环境的老师、想到私立学校挣更多钱的老师、半途经商下海不成而又回归教师队伍的老师、因计划生育而离职的老师、因或业务或人际关系或师生冲突而不得不离开公办学校的老师等等,当然主体部分就是长期游走在各私立学校的老师了,他们曾经怀揣着比公立学校老师更自由更挣钱的梦想,或者当年应聘公立学校而不成等曾在不少私立学校混迹多年,他们也一直想找一家可以终身效力的学校,过上长期稳定的教师生活,但实事上是,许多老师经过许多学校,不是管理过于苛刻缺乏人性,就是生源质量太差教师职业痛苦没有成就感 ,或者就是工资较少,达不到在私立学校应有的收入,还有就是总是找不到归属感 与安全感,无法把自己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工作着埋怨着,时刻准备离开着,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因此,私立学校就要为自己储备更多可以选择的业务素养过硬而又性格差别各异的教师,以备随时更换无法在本校安心工作或无法胜任工作或无法认同本校办学理念的人。
私立学校的老师与公立学校相比,因没有编制,不是吃国家财政,而是学校老板发钱,难免有一种打工心态,内心深处还会有一种不安全感,觉得自己的生活工作无法有效保障,所以内心会比较敏感脆弱,但一旦认同工作环境,他们会非常拼命地工作,但同时毕竟又是文人,一批长期生活在简单纯粹的校园中的文人,虽然天天教导着孩子们如何做人,但自己毕竟没有多少社会经历,心理上除了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还几乎必然地存在着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斤斤计较、细抠细算的心理。个别从公立学校而引进的优质离退休教师身上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是他们长期以来保持的职业习惯,多数认真敬业,让人敬佩,但少数也不乏在公立学校混到了“无人敢管”的地步——资格老、职称高,其傲慢、散慢之心也是有的。
而一群长期在私立学校工作的老师在一起相处,几乎主要话题就是工作了多少、给了多少相应的报酬,哪些工作做了按哪一种方法计算报酬,这是一种必然的心理吧。许多在公立学校的老师,几乎从来不清楚自己每月的工资到底是怎么计算的,每月多了几百少了几百也很少有人刻意计较。
这就是处境不同而心境不同了。
总体说,一切教师的流动,都是为了资源的优化。相比而言,私立学校资源优化要比公立学校更容易些,毕竟没有编制的绊碍,没有哪一个单位不想让自己拥有可靠的人才,所谓人才,一是能力上能胜任,二是思想上能认同,三是行为上能配合,四是态度上能端正,如此而已。
就教师稳定与教师素养上,公立与私立学校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就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上,接纳、接受、适应不同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