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关注极简主义,是通过豆瓣“极简主义”小组。看着别人空无一物的家,干净清爽,不免有些心动,随着看各种极简的帖子和视频多了,自己也耳濡目染开始实践。
从20年到现在,学习和实践极简主义也有近2年时间了。在此做个阶段性的小复盘。
极简之前的我
1)“总是没有衣服穿”:衣柜里总是塞得满满当当,乱七八糟,有重要的场合 却发现没有一件衣服是适合的,每天都感觉没有衣服穿,不停地刷购物软件,看了很多,买回来感觉有点别扭 但是不知道具体是哪个细节不对,最后陷入“买买买→没喜欢的→继续买”这样的怪圈。
2)“房间维持不了一周”:之前租房一个小房间,感觉推满了物品;后面搬入自己的房间,卧室的飘窗和梳妆台,每次都是花大力气收拾,但是维持不了几天,不超一周就会重新堆满。
3)“可用存储空间不足”:手机经常提示存储空间不足,无法使用微信,无法拍照……图新鲜劲下载打开过一次后不再使用的软件;微信聊天框的各种群消息和聊天记录;各种同一场景相似度高的照片……手机存储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是越来越不好用。
4)做事浮躁易焦虑:我经常在做A事情的时候,想起来B还没有做,转头又去做B。刚开始我觉得这是工作效率高,能同时进行多条支线任务。后面发现每天心里装的事情和情绪太多了,事事都想兼顾,然而其实并没有做出亮眼的成绩出来。整个人也很焦虑,陷入工作焦虑、情感焦虑、很自卑,怀疑人生的价值等等。
极简两年后的我
在这两年对极简主义从“接触--尝试--有意识地学习-调整”的过程中,现在我的生态状态:
1)“你们家是我去过最干净整齐的”:同事来我们家聚餐玩耍,每次都很震惊我们家是怎么做到如何干净整齐的,还有个同事笑言“晚上回去立刻去把自己的客厅拖了”。 保持干净的秘诀其实在于养成日常习惯。一个是我和老公都秉持“物尽其用”的思路,我们对物品的实用属性要求远远大于颜值。所以我们无论是在客厅 还是卧室,东西都不多。比如地毯,我们家精装房客厅地板是碧桂园的土黄色,这风格特别上头。我看了很久想买一个地毯遮一遮,但是通过浴室的小地毯就知道,地毯很难打扫和清理。最终还是没买。现在每天晚上回去铺上两个瑜伽垫一起做运动,反而也超级方便。其次,所有的东西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且我们会遵循“物归原位”。要洗的衣服会及时放在脏衣篓,每天早上起来顺手铺好床单被子,每晚睡觉会巡视一下有没有哪里东西没收。慢慢地,家里就一直很整齐干净了。
2)“衣柜清清爽爽”:衣服绝对是我之前的重灾区。但是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断舍离”,把超过两年没穿的衣服进行捐赠,有污渍坏掉的衣服进行处理。购入时遵循“出一入一”&“少而精”,我逐渐把自己的衣柜打造心动衣柜。同一种类型的衣服尽量只买自己最心动的,且避免购入类似单品。慢慢地,衣柜里不喜欢不穿的衣服大大减少,打开衣柜都是自己日常穿着频次高&喜欢的,整整齐齐,在穿衣上也不用多花心思。
3)手机定期清理:借着手机存储空间不足的借口,把自己的XS手机跟老公的13进行了置换。新手机我更希望它是漂漂亮亮的。一是照片,使用阿里云盘的相册同步(相比百度网盘,可以同步视频,且不限速),定期同步,然后把本地的全部删除;二是微信,换手机本身就清理了很多封尘的聊天记录,再加上我删了很多从来没聊过天的微信联系人&各种群,手机现在每天特别安静,响都不带响的。解决了这两个重灾区,其余就很轻松了。不常用的软件随手用完及删,下次使用的时候再安装就是。
4)情绪上更容易静下来:“少即是多”“慢即是快”。我不再要求自己要立刻、马上解决完所有事情,也不太贪求读书的快。反而更能慢下来,看一次花开,听一场雨落。这种“慢下来”“静下来”的感受,让我更能正视自己的内心诉求,更关心自己的喜怒哀乐,减少了心理上因为别人的看法行为而产生的各种内耗想法。虽然现在还是会有些情绪内耗,但是比以前强多了。
5)时间变多了:之前每次都是匆匆忙忙起床赶时间上班,工作的过程中也感觉很着急,下班后啥也没做时间就不见了。 现在早上能慢悠悠起来收拾吃个早餐,上班时间也能集中精力,在一段时间只处理一件事情,处理完一个待办再进行下一件,减少“浮浅工作”。下班后从7点到晚上12点,运动,看书,有时候画画,陪老公玩会游戏。会觉得晚上这段时间真是美好哇,完完全全是自己的时间。
还记得大学时室友对我说“你很擅长生存,但是不会生活”。如今,在慢慢的摸索中,我终于体会到我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模样,我该如何去认真生活。极简主义让我的生活更加有秩序,且让我慢慢学会了感受和热爱生活。接下来继续加油吧~~活出我内心的自由,不被外界所定义,不被情绪所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