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思维:寻找解决教育困境及家庭沟通困局的金钥匙

        人生路上,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难题。昨天通过改变思维的方式来解决生活的问题。今晚想聊一聊,在教育困境及家庭沟通方面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转换思维找到改变教育困境及家庭沟通困局的金钥匙?许多孩子学习时不够刻苦钻研、缺乏毅力,想养成好习惯却总是半途而废,文明礼貌等修养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而在家庭生活中,与家人的沟通交流也常常陷入僵局,让他们苦恼不已。那么,当这些问题像顽固的石头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怎么都解决不了时,转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一条可行的出路呢?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探讨探讨,针对这些不同的问题,到底该转换成什么样的思维,才能改变现状。

        一、自我教育难题:从“固定”到“成长”,挖掘自身潜力

      告别“固定思维”,拥抱“成长思维”。在学习这件事上,很多人容易陷入固定思维的陷阱。固定思维就像一个无形的牢笼,它让我们觉得自己的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比如,有些同学一次考试没考好,就会立刻给自己贴上“我不聪明”“我不是学习的料”这样的标签。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在学习上就会缺乏动力,遇到难题也不愿意去钻研,总觉得反正自己学不好,再努力也没用。

        其实,我们应该把固定思维转换成成长思维。成长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发展的。就像一颗种子,只要给它合适的土壤、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它就能茁壮成长。当我们秉持成长思维时,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就不会轻易放弃。比如,一道数学题怎么都解不出来,成长思维会让我们想:“这道题虽然难,但它能帮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只要我努力去解决它,我的数学能力就能得到提升。”于是,我们会主动去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直到把问题弄懂为止。

      以“小步快跑”思维,培养毅力与钻研精神。缺乏毅力也是很多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常常会制定一些宏伟的学习计划,比如一天要背多少个单词、做多少道题,但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这是因为我们把目标定得太高、太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导致难以实现,从而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

      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小步快跑”的思维。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就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比如,你想提高英语成绩,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大的进步,而是可以先制定每天背10个单词、做一篇阅读理解这样的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比如看一集喜欢的电视剧、吃一块喜欢的巧克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励自己继续坚持下去,慢慢地,毅力也就培养起来了。同时,在完成每一个小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更加专注和深入,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

      运用“习惯养成循环”思维,塑造良好习惯。养成好习惯对于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很多人总是做不好。这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只是盲目地强迫自己去遵守某些规则,而没有形成内在的动力和机制。

        我们可以运用“习惯养成循环”思维来改变这种状况。这个循环包括提示、渴望、反应和奖励四个环节。比如,你想养成每天早起锻炼的习惯,那么早上闹钟响起就是提示,它提醒你该起床锻炼了;你内心对健康和好身材的渴望就是动力;你起床穿上运动鞋出门跑步就是反应;跑完步后身体充满活力、心情愉悦,这就是奖励。通过不断地重复这个循环,我们的大脑会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让早起锻炼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而且,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这个循环进行调整和优化,让习惯养成变得更加轻松和有效。

      秉持“反思与改进”思维,提升文明修养。文明礼貌等修养方面的问题,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时候,我们可能并不是故意不文明、不礼貌,而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秉持“反思与改进”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文明修养。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们可以花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自己当天的言行举止,想想有没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比如有没有对别人说脏话、有没有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如果发现了问题,不要一味地自责,而是要思考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做才能更文明、更礼貌。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们的文明修养会逐渐得到提升。

      二、家庭沟通困境:从“对立”到“共情”,搭建心灵桥梁

      打破“自我中心”思维,学会倾听与理解。在与家人沟通交流时,我们常常会陷入“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忽略了家人的想法和感受。比如,父母让我们好好学习,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是在唠叨、在管着我们,心里很反感,于是就会和他们顶嘴、吵架。

      其实,我们应该打破这种“自我中心”思维,学会倾听和理解家人。当家人和我们说话时,我们要放下手中的事情,专注地看着他们,认真听他们把话说完。不要中途打断他们,也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完之后,我们要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出发点和意图。比如,父母让我们好好学习,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当我们理解了他们的良苦用心,就不会再那么抵触了,沟通也会变得更加顺畅。

      采用“非暴力沟通”思维,表达真实感受。有时候,我们在和家人沟通时,会因为表达方式不当而引发矛盾。比如,我们可能会用指责、抱怨的语气和家人说话,说“你总是这样,从来都不考虑我的感受”。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家人觉得很委屈,也会激起他们的反抗情绪,导致沟通陷入僵局。

        我们可以采用“非暴力沟通”思维来改变这种状况。非暴力沟通包括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要素。比如,当我们觉得父母管得太多时,我们可以这样说:“最近这段时间,你们每天都会问我作业做完了没有,什么时候睡觉(观察),我感觉有点压力(感受),因为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定的自主空间(需要),以后你们能不能偶尔问一下,不要每天都问呢(请求)?”这样的表达方式既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又不会让家人觉得被指责,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树立“家庭整体”思维,增强家庭凝聚力。家庭是一个整体,每个成员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影响到其他成员。有时候,我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家庭的整体利益,这也会导致家庭沟通不畅。

      树立“家庭整体”思维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当我们做决策时,不要只考虑自己,而是要考虑这个决策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比如,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商量,听听每个人的意见和想法,选择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让家庭变得更加温暖、和谐。

      在教育的道路上,无论是自我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还是与家人沟通交流时出现的困境,转换思维方式都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让我们积极拥抱新的思维,用智慧和爱心去改变现状,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