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订阅了许多公众号,今天统计了一下,发现竟然已经订阅了175个公众号,关注了新浪微博181个博主,朋友圈里有494个朋友,其中屏蔽了71个朋友的朋友圈,每天的生活里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浏览这些平台上的信息。除此之外我还会频繁地逛知乎,豆瓣,QQ空间,网易新闻,听喜马拉雅的节目,刷bilibili上排名靠前的日剧英剧,看热映的电影。
我的成长史与互联网的发展史同步率极高。90年之前计算机只是计算机,90年开始有了互联网的概念,World Wide Web软件开发成功,Internet搜索程序Archie在McGill大学问世,最早的局域网交换机研制成功。有人说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我是从1998年接触的电脑,那年我8岁,二三年级。住在一个小镇上,大学生很少。很幸运邻居有个大学生,专业是计算机。于是我在那个年代学习了电脑的基本操作,比如启动,编辑文档,画图,五笔打字等等,学习之余玩电脑单机回合制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在学校的自我介绍的兴趣特长一栏,我写的是电脑,并以此为傲。
直到初一时2002年,互联网的发展进入到web2.0时代,我也搬到了县城,网吧似乎开始流行了,同学们纷纷申请QQ。申请的qq往往一个账号只用几次,密码忘了又申请一个。高一2005年,我开通了新浪博客,同时会写博客和QQ空间。记录生活的心情琐事。
大学时阴差阳错选择了电子商务专业,粗略的学习了编程建站,数据库等知识,系统了解了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有了自己的个人电脑和手机,更是每天都离不开互联网。
我一度对我所学的专业很迷茫,这是一个2002年才被教育局批准开设的专业,老师来自于经济管理计算机等不同专业背景,专业的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所以我在大一大二时侧重学习编程,大三时转而侧重学习会计,而在考研时还是选择了武大电子商务专业。读研时又选择了互联网金融方向。
幸运的是我的工作与我大学所学契合度极高,在一家第三方金融机构。工作中往往会涉及到金融,财务,编程等多方面的知识。
1998年,2002年,2008年,2012年,2015年是我人生中若干个重要的节点,我常常把这些节点和互联网发展的节点联系在一起。这些节点在我脑海里的科技标识是web1.0的单机,广告和新闻; web2.0有了互动互联比如BBS博客空间; web3.0电商繁荣和online游戏的繁荣,视频多媒体变得更流畅; 移动互联网从PC到多屏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应的是98年洪水淹没了我家乡,升初中,高考,大学毕业读研深造,参加工作。
一方面,我感到很幸运,能亲身经历信息革命日新月异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却感到焦虑,因为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害怕自己一不留神就被甩在时代的后面,害怕自己终将老去。
3月份我看了《未来简史》一书,讲的是人工智能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人类的生存状况。显然那本书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却提出了未来生活诸多有别于当下的细节。
我订阅那么多公众号,大V博主,逛知乎豆瓣,听罗胖的罗辑思维,一度给自己定下一周阅读一本书的目标,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的焦虑。而我缓解这焦虑的方式还算充满正能量,比如今天终于开始写文分享了。
我习惯于用纸和笔记日记写下自己的琐事心情,却不习惯写作给他人看。
今天是一个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