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学习古典文学课程的缘故,再次捧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循着大师的文字,走近一千年前的东坡,和他一起经历沉浮,一起体验悲喜。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在眉山的一个小康之家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六岁入学,十岁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二十岁考中进士,一举高中,金榜题名,他和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他的父亲苏洵,也以文名世,父子三人自此名震京师,并称“三苏”。
尽管青年苏东坡壮志凌云,才气纵横,如同千里之驹,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但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变法,他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此后辗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多地为官。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他,遭遇“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坐狱103天,险遭不测。幸而最终逃过一死,被贬去黄州。从此后他滇沛流离,被一贬再贬,惠州、海南澹州……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过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命运的坎坷不曾冷却他的激情,乐观的天性让他能够坦然面对种种不如意的境况。他羸弱的身躯里蕴藏着崇高的精神力量。面对厄运,不抱怨,不气馁,以无畏的勇气和奋斗精神去迎接灾难。
爱民如子的他,每每心中没有自己,只有百姓。王安石变法时,他看到新法不利于人民,就上书反对;旧党复政后,他看到旧派尽废新法,又提出谏议。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总是尽其所能,使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徐州防汛,杭州筑堤,澹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正因如此,众多的州县中都有他的塑像,用来缅怀他的功绩。如今的西湖之上,更是留下了大名鼎鼎的“苏堤”。
琴书中有真味
他是文学艺术的旷世奇才,诗文词书画无一不精,在他生命的64年中,为后世留下了三百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中写道:“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
读他的诗,我徜徉在如画的美景中。读“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我仿佛置身于张怀民的“快哉亭”,看那空阔无际的江水,与碧空相接。一轮落日缓缓下坠,与亭台相映。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晴姿雨态,湖光山色,都令我神往不已,顿生一睹芳容的渴望。而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更是描绘出一幅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疏影摇曳的美好境界。因着这一句,每每遇见有月亮的晚上,我总要让自己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做一回“赏月”的闲人。
读他的诗,我心底里会豪气勃发。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充分地表达了他那种俯仰古今,超然旷达,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总让我想到作者描绘的壮观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每每读到这一句,就感觉心胸开阔,精神振奋!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我喜欢的一首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人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常常会让我内心升腾起一种向上的渴望。
他命运多舛,却把泪和痛苦藏于心而化作诗,始终用乐观的心态感染他人,他的诗文折射出其开阔的思想、丰富的心灵、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他纯洁的赤子之心,他满腔的浩然正气,有如江边一轮皎皎明月,总会给我们的心底里增添一抹亮色。
一曲阳关情几许
纵观苏轼诗词作品,写亲情、友情的文字,无疑更能打动人心。苏东坡的情意总是发自肺腑,透过文字,我们能读到他对友人的怀念珍重,对亲人的一往情深。
东坡一生珍重友情,他对友人的思念总是一往情深。《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州》中的“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词中说:“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栏”。这些诗句都体现出苏轼与朋友彼此深深地怀念与牵挂。
他对平辈的友人情深意重,对恩师欧阳修更是念念不忘。仁宗嘉佑二年四月八日,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盟主欧阳修。在当时欧阳修的一字之褒,一字之贬,便足以关乎一个学人的荣辱成败。他对东坡极为赏识,东坡对他亦真情回报。在东坡去湖州上任途中,特地拜访位于扬州的欧阳修的平山堂,此时距苏轼和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墙上欧阳修的墨迹仍在,而恩师已逝世八年。睹物思人,他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指出自己曾“三过平山堂下”,并把欧阳修比作“十年不见老仙翁”。抒发了对老师的无限思念:“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苏东坡不仅在诗词中流露着浓浓的友情,而且还有着浓浓的亲情,他的心灵深处涌动着对亲人的爱,他珍重情谊,对弟弟子由、对妻子,莫不倾心相待。
弟弟子由从小就跟着读书,兄弟情深。入仕后,离多聚少,兄弟二人常常以诗传递思念之情。熙宁九年东坡被贬密州,中秋之夜对月思亲,想到与弟弟已有七年未见,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最能表明他们兄弟二人深深的手足情。令人遗憾的是,他与子由一别再别,直至天涯海角,今生再也没有相见,每每想起,内心里总是伤感不已。
东坡一生,对相伴他的女子都是情深意重。对王弗、闰之、朝云,莫不倾心相待。生者相敬如宾,往者亦念念不能忘。在结发妻子王弗死后的第十年,他写了一首词来缅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痛失爱妻的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每每读起来,总是情不能自已,泪洒衣衫。
星移物换,沧海桑田。一千年的时光流转中,许多名噪一时的历史人物已经“烟消波静”,消失在历史长河的深处,可苏东坡的美名依然家喻户晓。这个温暖明亮的人,以他璀璨的诗篇,以他耀眼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风霜雨雪,我们要象他一样,心怀美好,处之泰然,积极进取,终会赢来云开雾散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