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拼命教书,一群不读书的父母拼命育儿》,读罢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深以为然。
文中说到:“一个老师上课时,是带着他全部的阅读史来授课的。”作为一个从教二十四年的语文教师,我仅想就这句话,谈谈自己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所进行的一些粗浅的尝试吧:
学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我拿出两节作文课给学生播放电影《城南旧事》,让他们完整地了解小英子这一路的心理历程,从而体会课文中面对爸爸的去世,小英子心底默念的那句话:“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的含义;
初三课本上曾经选过《泰坦尼克号》剧本最后的片段,我就利用晚自习时间放电影《泰坦尼克号》,让他们更深刻理解在那个生死关头,杰克为露丝所做出的伟大牺牲,是源于怎样的一份深爱;
讲《音乐巨人贝多芬》,我把那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重重地写在黑板上,然后给他们讲述贝多芬坎坷苦难的一生,一首接一首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从舒缓的《致爱丽丝》到悲怆的《命运交响曲》,让他们在乐曲中去感受理解贝多芬那句话蕴含的力量;
讲古诗词,我总是遵循“温故知新”的学习原则,先把诗词分类及特点简述一遍,让学生明白诗词描述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肯定也大大不同。由一首诗,我们会串联起很多主题或情感相同的诗词,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下雪时,我带领孩子们去楼顶平台上赏雪景打雪仗,回来我们一起回顾描写雪的优美诗句,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然后模仿古人即兴创作小诗文。尽管孩子们水平有限,但那篇篇稚嫩的诗文,都是真挚情感的凝结,都是快乐心境的见证;
去年带了一年小学六年级,看到孩子们写错别字现象严重,我把汉字的四大构字法(其实有六种,常用的四种)一点点教给他们,让他们辨别清楚汉字的构造,他们写错别字的几率果然减小了很多;学契诃夫的《凡卡》,我把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唠叨了一遍,最起码他们分得清虽然都是俄国作家,但契诃夫以短篇小说著称,而托尔斯泰巨著都是长篇小说了……
我觉得,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知识,多拓展一下视野总归是好的,哪怕暂时好像没什么用,也会在某一天刚好需要时,庆幸自己了解这些。有人说我多此一举,说我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有这工夫还不如多做几道题呢!考试又不考这些,于提高成绩无益。是的,短暂时期内,这些做法是看不出对于提高成绩的明显作用的,可是终有一天,读过的书,掌握的知识,会化成滋养你的精神养分,丰富你的内涵,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助力你的成长,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我不想做一个,只带着功利目的,仅仅教会学生做题的老师,孩子们的目光需要越过语文课本,去看到外面更广大更开阔的世界。而我们教师,需要自己先去认识和了解这个更广大更开阔的世界。
我知道自己做的并不够,我的阅读体验也很有限,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但最起码,我愿意为了我们未来的希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凭微薄之力,改变一下这个世界急功近利的一面。我不是自不量力的堂·吉诃德,我相信有很多为人师者也在这条道路上这样探索着,尝试着,实践着。可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现在的很多老师都不读书了,所谓的“读”也只是在备课时,匆匆浏览一遍教材和教参,连自己都吃不透教材的意思,就夹着课本稀里糊涂去上课。不说阅读史,就连最基本的阅读都没有,他们上课时也就只能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简单地灌输生硬的知识,课堂技巧与课堂智慧无从谈起,当然更达不到活泼生动、深入浅出、出神入化的高一级境界!曾经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教育名言:“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而其实一桶水,我觉得也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把自己变成一口深井,内蕴源源不断的活水。这就需要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持续不断地读书、学习,广博地汲取知识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才有能力精挑细选,把学生需要的那一碗精华捧出来,让他们畅饮下去,内化为自己精神的骨血。
也有人说教师仅仅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罢了,不要把“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高帽子硬戴到教师头上,更不要道德绑架教师,觉得教师就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得要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当老师是个良心活,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误人子弟就已是仁至义尽了,干嘛耗费那么大精力又是充电又是提升?或许还会因此出力不讨好呢!人各有志,如果你只想“岁月静好“,安安稳稳平平淡淡尽职尽责度过一生,我完全认同且全力支持,但这个世界毕竟缺少不了理想主义者,也需要为理想而不断努力的人。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先去读书吧,把读书变成你的爱好,把终身学习奉为人生目标,这样的人生是充实的;而要想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先去做一个谦虚勤奋的“学者”,按学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吧,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