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抑的需要不会消失,而是会变成其他更隐蔽、更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否定自己的需要、讨好他人、指责评判他人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欣欣根本不知道【需要】为何物?也不知道如何表达
在做过很多次的心理咨询之后,才慢慢看清自己,活了30几年,已成为独立的成年人、妻子、妈妈…反而不敢表达内在的真实需求。
在最初感受到不是 不会表达需求,而是觉得自己不配得、不敢表达、害怕表达时,内在的信念是崩塌的,是不敢相信的
那种不允许自己绽放,不允许提出需求的感觉,就是以书中讲的,以一种“隐蔽”的力量存在于潜意识中,甚至自己有时候都无法觉察出来
你无法给出,你没有的东西
当你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也无法看见、满足孩子的需求,你只能给到孩子,你【信念】范围内的接纳与允许
大白话就是,你只能给出你拥有的东西(眼界与信念)
所以,我们经常讲,要学会在孩子的起跑线下功夫,具体怎么做呢?
上培训班?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多特长和技巧[疑问]
我想,在今天,找到了适合我自己的答案,那就是:放下自己,勇于面对过往的不堪、恐惧,不断觉察、突破、挑战成为一个又一个新的自己,直到超越过去的自己,成为全新的、更加自信、绽放的自己
如此,孩子也会像我一样,自由自在的绽放啊
所以,欣欣现在走在学习、践行、传播心理学赋能女性成长的道路,就是我的心之所向
好在,边学习边成长,路上还是有很多收获
一袋零食的纠缠与成长
记得有一次像往常一样,给女儿买了零食
依然是给我分享一点,然后剩下的她自己吃,但那次的零食太好吃了,孩子不想跟我分享太多
我期待孩子以我希望的结果对待我、满足我的安全感、掌控感,但孩子不想这样做啊,那一刻女儿特别气愤、生气,撕心裂肺的哭泣[大哭]
看到孩子哭的那样伤心、难过,我才开始反思“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定孩子是否也会慷慨对待我?她还是个4岁的孩子啊~我这是怎么了?”
回想那一刻,就像是两个4岁的孩子在争夺、打架、抢零食
这才开始关注到自己的内在小孩,原来她也想吃零食,原来她也有需求,有需要,也想得到满足
敢于面对自己的需要,你才变得真实有担当,才不会在他人身上寻求力量
同样,我们的孩子也会清晰、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