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互联网界很有名。随着大家对碎片时间的重视,经常能够在时间管理的书单上看到这本书。虽然书名为《暗时间》,但书中囊括的内容远不止时间管理这一个话题。前2章看了2遍,第一篇章更是快把书页看“卷皮儿”了。无论从时间管理、作者品质、思维方式、心理学举例等,都能让你有所思考,有所收获。下面铺垫结束,开始上干货。
关于“暗时间”以及时间
1. 暗时间及重要作用
作者在书中提出“暗时间”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平常被我们忽略掉的走路,买菜等零碎的时间。因为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暗时间流逝,而作者把这些时间都用来思考、总结问题,甚至睡前都必须带着问题,在思考中入睡,这种珍惜时间以及对待思考的认真态度,也许就是他出书而我们只能看书的原因。
实际投入=时间×效率
这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实际上,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很容易单纯地认为投入了时间就应该有回报,如果没有回报,就会看着别人的成就心怀不平,甚至抱怨社会不公。
我想起这样一段话:不要以为你一个岗位待了10年,就算拥有了十年工作经验。肯学习,效率高的人一年就能够学会你10年的东西。而对于你,余下的9年都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其实之前我也犯这样的错误,我会觉得大四一年时间都泡在图书馆,但为什么同学能考上研,我却落榜?看完书中这段话再回想自己,在书馆不是去电子阅览室上网,就是和女友在走廊吃零食,这样的备考态度,能考上才是天理难容。
2. 如何高效学习和工作
不借助网络缓解疲劳
大脑在做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来热身,我们工作累了想休息,刷了15分钟网页后想再回到当前任务中,大脑可能需要额外的5分钟才能回过神,等于你一共用了20分钟用来“休息”。
浏览网页表面上是休息了,实际上浏览时大脑仍然处于辨别文字、甄别有效信息等思考进程中而并没有休息。真正的休息应该是远离网络、闭目或者活动下身体,到室外看看绿色,呼吸新鲜空气等。
保持专注,懂得拒绝
保持专注能够使我们快速进入状态,懂得拒绝能够让我们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如果一次只做一件任务,疲劳时采取闭目休息、下楼呼吸新鲜空气等方式,就可以避免这种由于任务切换所引起的时间和精力的消耗。通过观察你可以发现,平日里工作效率高的同事,主管,甚至还有大领导,接到临时安排,要么直接拒绝,要么安排给下面人去做。拒绝的直接好处,就是能让领导专注于手头正在做的事,从根本上避免了任务切换引起的损耗。这是他们之所以成为领导的重要原因
3. 不要把时间耗费在选择上
警惕网购这个时间黑洞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时间都被选择和纠结占用了。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改变,就能节省很多时间。比如周日去陪A吃饭,还是和B逛街?同一个手机壳是蓝色好看还是粉色好看?尤其是网购,简直是时间黑洞。当眼睛看到那些精美图片时,大脑很难立即中断这种Screen Shopping给身体带来的愉悦感。
那网购又不能避免,怎么办?我个人的经验是固定在每周五晚上网购,平时临时购买的东西也是一般是中午吃饭时间迅速搞定,避免吞噬过多时间。
此外,综艺节目、刷豆瓣/知乎也是同理。
快速决策
快速决策,能够让你短期内,获得时间和金钱的双重回报。比如1万块钱,你决定不了买A的还是买B,那无所谓,因为钱还是你的。但是如果你用了一整年时间来确定是学英语还是考车票,那么第二年你还是什么都不会。昨日并不会重现,所以不要纠结于选择。
4.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反思+回顾
我的父亲曾告诉我,每一天睡觉前,回想一下今天做的事,哪些做不对,下次避免;说出口的话,有没有伤害别人,下次换个方式。这个习惯坚持了几年,确实让我避免很多麻烦。身边的人都知道,我从来没有因为说话而伤害过和朋友的关系。
作者采铜在《精进》中也提到过,他从大学教授那里学到的受用一生的小细节,就是每件事完成之后,花上30秒时间做个回顾:好的,下次照做,不好的,思考如何纠正。这是预防犯同一个错误最有效的方法。
经常与别人讨论
剽悍一只猫和彭小六都说过: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以“教会别人”这个结果为导向,反过来逼着你自己去把话题中的所有细节整合好,逻辑理清楚。只有你自己清楚了,才能教明白,听的人才能理解。所以也能够得出一个结论,爱分享的人都是学习高手。
整理笔记&书写
整理笔记能够让你把漏掉的东西通过其他如网络、找同学等方式补回来。书写,则就更考验逻辑性和条理性了。很多时候,我们能把一件事想清楚,但是落实到纸上时,却会丢失很多细节。因为你想的时候,大脑会有意地弱化过程,强调结果;而你书写的时候,大脑又会对漏掉的细节耿耿于怀,就会倒逼你会查清楚遗漏的内容。所以,长期写作的人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5. 作者几个优秀的学习习惯
上外国网站查资料
这一点很好理解,从世界大学排名就能了解到国内外对待学术上态度的不同。国内过渡重商业而轻学术的态度,短期内仍不会改观。刘未鹏也是出于国内计算机资料的匮乏,硬着头皮Wikipedia查资料,看英文原版书,其中甚至包括诸多英文心理学著作,其超强耐力让人佩服。
看书只看经典书
所有经典都是曾经的畅销书,而只有极少数畅销书能成为经典。各个领域的经典书能够很轻松地通过网络找到,比如英文写作看《风格的要素》,心理学看《梦的解析》,哲学看《中国哲学简史》等等。经典书经过历时长河洗练,都是大浪淘沙后的精品,阅读后能够让你在头脑中有一个架构,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节省你的时间。
做读书笔记
分类总结的重要前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喊了几十年,记笔记的人却越来越少。简书上很多签约作者都在文中晒过自己的摘抄本或者电脑上分类文件夹的截屏。看一本书如果没有记录,3个月后基本就还给作者了。记笔记后,你就会有意识地去分类整理,把同义主题的进行合并,整理过程中,就是二次记忆的过程。而且在写作时,这些笔记都是可以当做素材直接取用的。加深了记忆,又能促进写作,一举两得。
6. 从现在开始做公众号
作者书中原文是“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这本书就是作者博文的合集,但是现在自媒体的冲击下,博客已难以持续往日的辉煌。为顺应时代,我把平台改成了公众号。
其实,无论是博客、微博、还是公众号,其本质都是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他人知识和经验的整合。即使咪蒙、逻辑思维、十点读书这种商业性质浓厚的大号,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内容更优质,排版更舒服,推送更及时,粉丝更庞大。
反过来,由于受到马太效应的青睐,他们的粉丝量会越来越大,说到底,还是他们把握住了内容,这个公众号的根本。所以,既然大家都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搜寻知识,你如果能够找到细分领域优秀的知识并进行有机重组,你就有可能做出大号来。
现在就是自媒体时代的风口,抓住机会,也许能够改变你的命运轨迹。
写在最后:
书是博文的合集,书的整体逻辑架构不明显;且有些重复的话题,我写书评时必须筛选、合并;
作者在计算机行业工作,编程、计算的内容对于文科生的我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书评中没有包含这些内容;
书中心理学、思维训练的内容涉及过多,做书评时舍弃了一些主题;
基于以上原因,到现在我才写完这本书的书评,请大家谅解。
同时也提醒我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看书时要“广且精”,这样才能够做到不挑书,涉猎广泛。
下个周六,我会分享《小强升职记》的书评,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