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席间,与媳妇聊起工作中的事情,她说今天专门抽出时间,与团队成员复盘了最近的工作情况。在复盘中发现,员工在某些话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比如同样一件事,因顺序颠倒,给客户的感受确实截然不同的。
事情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公司为了维护客情关系,会提前预算,准备一些小礼品。比如我媳妇是教育企业,会准备辅导资料、台灯、水杯等学生用得到的小礼物。这些小礼品会作为课程顾问拓客、成交过程中领取使用。
她团队的员工复盘时说:一般是在家长促成前使用,有时候觉得家长犹豫不决,就急忙拿出小礼品给家长,将小礼品当成促成成交的手段。
这样做咋一看起来,好像也没有错,总之是促成成交了嘛。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如果现在家长的角度思考:“似乎我之所以报名,是因为你多给我了一些好处,多给了我一些承诺(很多不负责的销售,为了成交会信口承诺家长很多根本实现不了的事情)。”——所以,这礼品给家长的感觉是:“我拿的理所应该!”
倘若我们换一个方式,礼品同样肯定是要给家长的。但是成交前,我们共情的是孩子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即对方真实的需求(教育环境、教育质量、师资以及与孩子匹配度等)。当我们以一个当事人角度,替家长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顺其自然的成交。成交后,我们再将小礼品赠与家长。此时从家长的角度体会:“这是他人申请赠与的礼品”,内心会感到温暖和荣幸。
或许你会说,万一有些客户就是很难成交,问题也解决了,但是就是差临门一脚,客户甚至主动要礼品,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下,也是遵循礼品终究是要给的,但是要留底牌,不能一次清仓。比如要可以申请,申请的过程要显得难一些,但不要一下全满足他的要求。留一点,成交后再做好人情赠与。一定要让客户觉得得到的很难或者出乎意料。
OK,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咱们看到同样的一个结果,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节奏度,带给客户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