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们学习了于老师的三篇《反内耗研究》,从而了解了我们面对孩子容易进入的陷进和引领孩子容易进入的误区,同时也清晰了痛苦发生机制的三个要素和五个环节:
三个要素是:
1.个人内在的需要
2.即时刺激与内在需要的冲突
以及诱发的不愉快的身体体验
3.大脑自动化的思维活动
五个环节:
1.有意或无意的刺激
2.身体自动化的反应
3.大脑自动化的解读
4.解读导致的注意力自动定向
5.有意识的思维互动以及由此诱发的行为
同时也了解了药物只是对第二个身体体验到环节有作用,其他的环节均不起作用。
同时更加清晰的指出要想终结痛苦就要做到思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转换,这需要大量练习。
之后我们又学习了有关《习得性无助》的文章,了解了习得性无助的发生和原因,尽管这篇文章不是于老师的文章,但是了解习得性无助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对孩子的理解很有帮助。
这篇文章对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和三个原因:
三大原因:不可避免的负面刺激、错误的归因、归因泛化
四个阶段:
个体努力后体验到失败和挫折及获得经验这些失败不可控
认知阶段
定式阶段
形成阶段
通过阐述,让我们了解到习得性无助其实就是反内耗研究里面五大环节中的的第三个和第四个环节,也就是细致的解剖了这两个环节给孩子带来无助的根本,这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孩子为什么总是想却做不到。同时经由此让我们清楚的知道习得性无助药物也不起作用。
如何改善习得性无助:
积极归因
让情绪正面化(需要大量练习)
运动缓解压力
优化家庭环境
我们又持续的学习于老师的《如何支持孩子走出心理困境》
(一)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
孩子正面临三种痛苦
不被理解不被看见的痛苦
看不到希望的痛苦
自我战斗的痛苦
(二)理解并倾听自己是支持孩子的前提
【三】如何支持孩子走出痛苦
痛苦是什么?
心理痛苦是身心一体的过程,
这就是心理痛苦的实质:身心一体、互相激化的心理过程,它包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一是真实的身体体验
二是无法停止的思维活动。
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它永远有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待同一件事情。这就意味着在思维世界里,我们找不到绝对的让我们安心的所谓的正确的答案。
最后学习了于老师的《转变自杀自残的绝望基因》。
这篇文章是我们最后学习的一篇,在文章里于老师明确指出了困境中的孩子之所以感到绝望,是因为三种绝望基因:
一:失控的思维
长久压制之后突然的思维失控。旁人的劝导和安慰除了增加新的伤害,缺忽视他们在错误的方向上长久的过度努力着。
二:对痛苦的回避、漠视与控制
离苦得乐、趋利避害”,是生命的本能。
然而心理痛苦与现实痛苦内在运作的规律截然不同:在心理世界,我们越想逃避它,越想漠视它,越是拒绝体验它,它反而会出现得越频繁,强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只要我们无法坦诚面对并体验正在发生的心理痛苦,我们就无法真的终结这种痛苦,只要痛苦存在就一定会诱发内在的无力与绝望。
三:有效反馈的匮乏
生命的本能是存在与发展,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鲜活的体验,以及建基于其上的大脑自动化评估。
当我们持续缺乏鲜活的体验进而缺乏有效的反馈时,我们的自动化看法会趋向于越来越严苛,这就会导致绝望。
要想走出绝望的路径:就是重建与痛苦体验的关系,有效处理失控的思维,让它重新变为有用的行动工具,并在全新的行动中持续体验到发展的反馈!———
找回生命的热情活力,实现生命状态彻底转变,才是生命干预的真正核心!个需要大量训练实现转变。
孩子想走出心理困境,恢复行动能力,需要有能力重建与身体体验之间的关系,有能力重建与思维体验之间的关系。当孩子在父母的支持之下,有能力处理这种情绪、身体、思维挑战之后,他们就迈出了找回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帮助孩子去补足相应的技能,比如语言表达的技能,社交的技能,学习策略等各种能力的匮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