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无聊的时候看了一下视频APP,不知道有什么好片子,就在首页乱翻。发现有个《上海女子图鉴》,因为前段时间看了网上好多人评论《北京女子图鉴》,名字差不多,就点开看了看。只看了第一集,就让人很无语。
女主刚毕业,还在找工作,男朋友花了一个月工资帮她买了个包,结果被同学发现是A货,于是女主一副自尊被严重打击的表情,好像人生都没了意义一样......面试需要穿得职业点,这也无可厚非,但是电视里一再强调要背个好包。难道面试官会看你是否背的名牌包来决定是否录用你?没有名牌包就一副心如死灰的样子,这个电视想要表达什么?
我说一下那个时候的事实吧。电视里女主毕业是在2003年,那个时候我也还是职场菜鸟一枚,工作资历浅,对于当时上海的普通大学生的工资水平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欧美外企当道,开的工资相对来说也比较高,民企和国企在当时工资水平都还不行。就算在外企,普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月扣掉各种金拿到手有3K就不错了,当然,也有例外,但最多不会超过5K。片子里女主的那个包的正品是1W,也就是说,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要不吃不喝至少两三个月才能买得起一个包。
幸好我们当时的人都比较务实,通常都在街边花几十块钱买个布包就去面试了。等到有些积蓄才会逐渐换自己能承受得起的包。谁也不会觉得背个布包会掉面子。也有特意去买大牌A货的,当时的华亭路和襄阳路市场就是A货的集散地,是老外们来上海最喜欢逛的地方,因为便宜且看起来又跟真货差不多。我们当时偶尔也会去淘,遇到哪家性价比高的还会互相推荐。如果哪次买到的跟真品肉眼分辨不出来的,还会在同事面前得意很久。更多的时候我们背的都是普通最多几百块的包。因为大家都知道,背普通的包不会让人瞧不起,反而背着和自己收入不相符的包去面试或者工作会更让人瞧不起......大家都是要脸的人。
写这么多,其实是强调,在我的眼里,根本没有关于包的任何事,周围同事朋友也不太看重,年轻的时候看重的是自己的工作和前途,谁会在乎包啊。只有年龄大了,没事可追求的时候,才会在乎这个吧……
再说回电视剧,女主刚毕业,工作没着落,连房子都租不起,却对一个自己买不起的包耿耿于怀,她的重点是不是放错地方了?然后因为这个包,她就有追求了?她从此发奋图强,发誓要混出个名头来?编剧的脑子进水了吧?同样的还有《北京女子图鉴》,貌似也是整天盯着包看,还因为一个名牌包跟一个很好的男朋友分手了,号称是人生观不同。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爱包如命,但是那些人都能承受得起那些昂贵的价格,普通的人很少有这样的。而这两个名字都差不多的电视剧竟然都以名牌包为切入点,除了故事发生地点不同,两个女主角如出一辙,同样的虚荣心、同样的爱好,明明在一个电视剧里就可以表达的意思,还拍出两篇。也不知道是导演还是编剧的脑子有问题。
编写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就不能编得像样点吗?能有点别的追求吗?能不能不要整天都围着包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