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达拉宫前,我曾看见一位虔诚的藏民,双手合十,不断地对着布宫独自诉说,全然不顾周围游客的喧嚣吵闹,和熙熙嚷嚷的游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大昭寺前,也时常能见到磕长头的信徒。哪些是拘于形式,哪些是发自内心,其实是很容易分辨的。在发自内心的人身上总是能够感受到一股平静。
我一直很是困惑,为什么他们能够这么虔诚。对于出生于缺乏信仰的环境的我,这确实是很难理解的。维特根斯坦七岁时便困惑,“当撒谎有利于我的时候,我为什么要说实话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是所以行为的根本准则。
利字当头,其实也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把“利”理解得太过狭隘了。眼前之利,是利;长远之利,也是利;金钱美色,是利;自我实现,也是利。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我发现一个规律,有信仰或是信念强大的人,总是能看得见隐藏在后面的长远的利。甘地,早在年轻之时就在南非提出“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回到印度之后一生始终贯彻它。作为一名律师,在物质生活上甘地原本可以过得很滋润,却奉行着素食主义。甘地说,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一段时间内他们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但终究难逃失败。认真想想这些,永远都是这样。甘地身上还有一种能使人平静的力量,即使只是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也能感受到,是演员演得好,还是甘地的言行使然呢,我想皆有吧。
正是因为看到了长远之后的景象,因而才能如此平静。正如史铁生先生说,死是一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为什么不活下去试试呢?正如虔诚的信徒看到了死后进入天堂的情景,就不会再被世俗的贪念所驱使,即使当下艰苦,也能平静地活下去。
到底是长远之利让人们信念强大,还是信念强大的人看到了长远之利呢。我说不清楚,我只是想尽力的看得远一点,更远一点。
你呢,看见远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