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草根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自从2019年5月28日入住简书更文以来,至今天2019年11月28日止,刚好六个月,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里加上今天的这一篇文章,刚好写了100篇文章!所以今天对草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日子。
回想在简书走过的半年时间,感概万千,一言难尽,用一句成语“五味杂陈”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看着身边的简友们一个个悄然离去,自己还能坚守在这里,而且达半年之久,感觉不可思议。
在这半年里先是经历了简书的暂停整顿,后又经历了市场贝壳价格的一落千丈,文章的点击率也跟着贝市的行情开始震荡,继而跟着坐过山车体验了一把惊险刺激,来了一次玩的就是心跳之旅!所以说草根我能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这里,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当然,草根可以这样理解,目前还坚守阵地的简友们大多都不是为了名利。如果是因为名或利,还坚持不离开,那就是有点傻帽了!因为除去少数大咖外,那些个默默无闻的贱民们是很难获利的。
能坚持下来的大多都是因为爱好、因为理想和信念,所以不会在乎点击率的问题,也不会去在意收益率高低的问题,这样的简友是值得我们敬佩,足以赢得人们为之尊重的。
当然,草根我在简书不是没有收获,唯一给我安慰的是,我在简书的排名却不断攀升,短短半年的时间,我的排名已经到了1500多位。好在草根我没有被这表面现象冲昏头脑,失去理智。心里很清楚我的这个排名,就跟菜市场上的注水猪肉一样,含水率蛮高的。
时间荏苒,如白驹过隙,一晃半年一闪而过,恍若隔世。回想在简书半年的体悟,还是很惭愧的。在半年时间里草根我才仅仅写了100篇文章,比起那些日更十多篇的“大咖”们来,其效率之低是很可怜的。为此我由衷地佩服那些日更十多篇文章的简友们。
我曾在一篇题为《局限与偏见》的文章中说过这么一段话:一个人要不带任何主观偏见,个人好恶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一部书、一种社会现象是很难的。唯其难,并不在于我们缺乏慧眼,不能识别真伪,难就难在识别出真伪来了,却又不敢或者不愿讲出真相。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作为一个文化人最缺乏良知、最没有骨气的一种心态。
中国自古就不缺写作者,也不缺有才华的写作者,缺少的是有良知的写作者,缺少的是有担当的写作者,缺少的是有骨气的写作者。针对当下网络文学的粗制滥造,浅尝辄止的现象,但凡稍有良知的人不得不承认:在简书很多文章内容题材雷同,语言粗糙,缺乏对现实和人性的深度关怀,大部分成了“速生速朽 ”的文字垃圾。
相信此话一出会让很多人反感,甚至于遭致骂声一片。
记得著名作家余华赴美讲学归来,说到此行的最大感受就是“惭愧”。余华先生说,在去美国之前,自己是很惭愧的,因为他在中国作家队伍里可谓“低产作家”一类。然而到了美国后,余华在著名的“兰登”书屋里看到了那些令他崇拜的赫赫有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累计下来比他还少时,余华说:“那时我更惭愧了。原来这些欧美作家是用写5本书的精力去写一本书,而我们的作家是用写一本书的精力写五本书。”
我们如今每年少说有几万部长篇小说在网络平台推出,但真正被人们记住的却寥寥无几,而大多数成了“速成速朽”的文字垃圾,想想也是很可悲的了。
有趣的是,居然有人呼吁我们广大的写作者们,要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小说”,这一呼吁居然还一石击起千层浪,应者云集,但大多持否定状。想想也是,以现在文人们的这种心浮气燥,又急功近利的心态,要想写出“伟大的小说”来,实在是难度太大了。
我们的文字作品数量在不断攀升,而质量却在明显下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实事。有人把这种现象形容为“彩虹与泡沫”,倒是既形象又贴切。
可惜,我们的文人们像余华一样“惭愧”的太少了。倒是不少天才写作者们,在一阵虚浮气燥的冲动下,昏天黑地异想自己心中“伟大的小说”,而笔端流淌出的无不是平庸浅俗的如“彩虹与泡沫”般“速生速朽”的文字垃圾。
在文人的良知与对文学使命感沦丧的今天,草根我不仅要问:谁来守望我们文人终极关怀的文学家园?谁来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民族主流意识的固守者?民族灵魂的重塑者?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即兴的感言,在多元化的视角下,可能不合时宜,不符合大众的口味,如果说还有人觉得有几分道理,请点赞坚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