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好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能和颜回相比!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说的。”
这段话比较有意思,孔子居然问子贡,你跟你的同学颜回比谁强?
子贡说,我哪敢跟颜回比呢?颜回闻一知十,我也就闻一知二。
孔子说,你确实不如颜回啊,别说你,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啊。
对这段话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但是,如果把他放在大背景下来看一下,还是可以还原更多信息的。
首先子贡这个人,咱们之前讲过,这是春秋首富,去哪个国家都可以跟国君分庭抗礼的人物。这位凭借言辞就可以让五国生变,孔子被困陈蔡之间,也是他只身前往楚国带来后援,后来他还做过鲁相、卫相。这要是放在现在,得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恐怕还真找不出来。
其次,子贡是一个自负的人,当然了,有人家那个本事这也不应该叫自负,只能叫自信。前面讲过,他问孔子自己怎么样,孔子说他是一个贵重的“器”。
再次,子贡与孔子可谓情同父子,孔子临死前等待的人就是子贡,孔子死后,子贡服丧六年,可见师徒情深。孔子根本不把子贡当外人,子贡也不把自己当外人,所以这二位的对话总是直来直去,从不藏着掖着,看了让人会心一笑,感受到脉脉温情。
再再次,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没有之一,孔子从始至终没有说过颜回一点毛病,这是非常让人惊讶的。毕竟孔门之中人才济济,大家多少都被孔子批评过,只有颜回是个例外。所以,我们读论语要非常重视颜回这位同学,他几乎就是孔子口中那个理想的“君子”。
最后,颜回早死,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也没有留下弟子。而《论语》则是由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纂的,这里面就会隐隐约约看出来有些意气的成分,例如我们马上讲到的宰予,他就是被黑得最惨的一位,其他人也多是毁誉参半。而唯独颜回,在《论语》中只有褒没有贬,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吧?都说人走茶凉,而偏偏人家的茶不但不凉,反而越来越热,可见其生前影响之大。而这种影响只能是道德层面的,物质的不可能持久,更何况颜回是一个穷得吃饭都费劲的人。
基于这些背景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第一,子贡是真的认为自己不如颜回,并不是跟老师绕弯子。第二,子贡不但承认自己不如颜回,而且是心服口服,他对颜回的赞誉是发自内心的,不但不是谦虚,甚至连攀比之心都没有。第三,孔子说的也是真心话,他确实认为子贡不如颜回。第四,孔子认为自己都不如颜回,这不是在安慰子贡,这也是孔子的真心话。
那么为什么这二位会对颜回评价如此之高呢?
关键点就在这个“闻一知十”上面,也就是突破认知的能力。
子贡问过一个问题,我们前面也讲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正好印证了子贡的闻一知二。
那么颜回呢?
颜回是箪食瓢饮,但是“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可以说,子贡是吃过见过,所以他受到启发,马上就可以突破认知去追求仁,这已经难能可贵了。但是颜回呢?他没吃过、没见过,但是受到启发仍然可以突破认知,而且比子贡突破的还要快,践行的还要深入,这难道不是闻一知十吗?
咱们吃饱喝足、衣食无忧之后,能想起来还有道德这事,本身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人家在箪食瓢饮的时候心中就只有道德,而且从来不去夸夸其谈,只是默默践行,践行得让孔子都无话可说,让同学们都由衷钦佩,这是怎样一个人呢?
所以,孔子说自己也不如颜回,大体跟子贡是一个意思,这二位都是吃过见过的,他们认为在物质有保障的前提下追求仁已经大大降低了难度。所以,他们敬佩颜回,即便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追求仁,并且乐在其中,孔子自己也没尝试过,所以他才说“我也不如颜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