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幸参加了主题为“守住一道光 回望来时路”的“北大光华·益行者之夜”活动,很多公益前辈回望了自己与“希望工程”结缘的故事,很多公益新秀也反思了自己所从事的公益项目。这种回望和思考,同时也是对当下的审视和启迪。
其实,不管是希望工程发起30年纪念,还是近年来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在我心里,都是一个有关初心的问题。
希望工程的激情和风云,历经30年还未散去。在“守住一道光 回望来时路—北大光华·益行者之夜”上,最打动我的,不是陈越光先生因求母亲医疗真相而说的“环境是黑暗的,自己就做那道光;没有路标,自己就做那路标”,不是康晓光先生因母亲去逝而再主尽孝机会而说的“行善要及时,爱别人也要及时”,也不是跑了12个省28个国家级贫困县解海龙的“我要为希望工程拍一辈子”,而是——徐永光在台上分享自己辞职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之职,尽心尽力于希望工程30年的故事时,他激动地说:“这是我们的初心啊!”
“这是我们的初心啊!”这句话,飘过30年的风云,让我似乎看到了当年那一张张刚毅俊郎的脸庞,为了中国孩子,为了中国未来。
我静静地坐在会场的角落里,仔细地听嘉宾们分享30的前那段特有的场景:
希望工程被污名,正在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康晓光马上回国救场;在王府井看到青基会宣讲标语的解海龙,一口气跑到团中央,等不及电梯爬到10楼要拍片子;惊讶于还有很多孩子读不起书的黄传会一口答应徐永光的要求,跑了7个省区21个县,写下了《托起明天的希望—希望工程纪实》;还有,黄传会回忆说,当时他和徐永光出差到香港,永光都累“残”了,一个小时前走过的商场就忘了……
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啊!今天闻之,思之,仍然让人感动,让人热血澎湃,让人有股想流泪的冲动。
现在,他们都老了,康晓光55岁,解海龙67岁,黄传会69岁,徐永光则已过了古稀之年……但不变的却是他们的激情,看着他们昴着头,挥着手,白发在灯下发着光,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啊!
“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30年后他们仍然心存忧患,月白风清,虽还忧患,但并未凋零。
那个年代的氛围又何尝不是如此,国家从那场浩劫中摆脱出来不久,国力羸弱不已,农民们大多还穷困不堪,但因为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的推进,有家国情怀的一批有识之士爆发了压抑已久的激情和热诚,国家处处充满欣欣向荣的希望。希望工程发起那年,我刚到距家50里地的县城读高中,生活清苦,但对未来却充满无限的渴望。
我想,每个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文化人,包括今天在座的各位嘉宾, 心底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时代故事和记忆!尤其是在世风渐颓的当下,这种故事和记忆恐怕是尤其令人难忘。
我相信,在这些故事和记忆的背后,都是一种纯真而热烈的理想和激情。希望工程成为一个伟大的公益项目,承载着这种理想和激情,直到今天。
可能也有人会问,希望工程30年纪念活动,是想给看呢?给公益人看,让自己重新感动一次,证明自己做的事多会伟大?给年轻人看,让他们知道这个时代是何以至此的?还是中老年人看,因为只有他们才会对那个时代有记忆,才会有共鸣。比如你我。
我说是给全社会看的,时代虽已过去,但理想和初心永存!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道德和文化却完全没跟上经济的发展节拍,就如那句话所说的,“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人们谈论的多是票子和房子,年轻人聚会,也不像30年前那样谈论国家情怀,而是低头刷着宫剧和游戏。
即使如此,我还坚持认为,公益仍在,理想仍在,初心仍在!
公益行业发展至今,无认是行业规模,还是从业人数,已绝非30年前境况所能比。更多的年轻人把青春投入到了公益上,或专业或做志愿者。这也正是我坚持理想仍在、初心仍在的理由!有他们在,未来便有希望。比如,科研出身的西湖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刘旻昊、为了白血病儿童而剃掉头发的女孩周源、女童保护发起人孙雪梅等人。
更多的年轻人,他们的理想和初心可能个性一点,现实一点,自我一点,狭隘一点。但每个时代注定了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理想和初心,我们不必纠结于此,只要有理想,有要有初心,而且是向上的,那就很好。
也许,希望工程,在这个他们还未出生时就已发生的事情,30年来已感召了无数的人参与其中,如果他们能从中读出这些嘉宾背后单纯而执著的热情和初心,就足够了。
有初心在,希望就在,未来就在,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