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知道在我拒绝他请求的时候,在他心里我已经不再是一副勤劳能干的“好员工”模样了。
但是从他之后与人说话的阴阳怪气声中,他在我心里也不再是一副温文和善的“老好人”模样了。
L经理,北京人。刚打交道的时候,给我的印象不错。我们喊他L哥,性格温和、待人热络。但是他的秉性,却在久而久之的相处过程中渐渐地暴露了。
就是在前天,那个刚来不到两个月从属他领导的小伙子辞职了。在他辞职的第二天,这位经理又陷入了无比的慌乱之中。他颠儿颠儿地走到我的工位上,说:“帮个忙,把XX做了吧。”
我终于鼓足了勇气:“我做好我自己的本职工作,你也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吧”。很显然我拒绝了他,他讪讪地走了。
你可知就在那小伙离职的这一天,那位和他要好的女士,把那小伙为她上班打卡的任务交到了我的手上。今天,他推给那小伙的工作又重新推到了我的头上。他俩,还真是气味相投呢。
L经理三十岁出头,孩子还不会走路,正是吃奶花钱的光景。他本可以省去天天一大早在那发癔症或者打游戏或者呼呼睡觉的时间去完成一件毫不费力的工作。但他却选择去推、去求。
我可以帮你一次,但我不能一直帮你。
他老婆,会时常参加公司的活动,别人有一搭没一搭的问他“嫂子也去啊”,他回答:“非得跟着没办法”。中午和他视频,他会说:“哎呀,烦不烦啊挂了”。然后,她也会时不时地抱着孩子来公司探望,直等到他下班一起回家。
但这些总还是避免不了他和隔壁那位女同事在一起哈哈大笑和中午约饭。
谁说北京没有一眼望到底的生活?他过得就是。都说三十而立,三十多岁的他,让人看不到他这年纪该有的任何努力和担当。
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他的生活,变成了我最摒弃的样子。
2有一个朋友总爱侃侃而谈。他说一定要考过某个考试,一定要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某个目标。可是你再问他,他就会说,又有新的想法了,以前那都不行。他爱批判社会,爱责怪教育体制,把“这就是现实”挂在嘴上。这应该是阻挡他成功的最好的理由,也是最好的借口。
但吊诡的是,他总相信这社会和这教育会在某一日白白的给他送来意想不到的好运。
在语言上不断地前后否定,在实际上却根本没有行动。执行力上的矮子,思想上的老年人。
可我知道,有的老年人并不这样。
在面试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长者,他说他都六十多了。快到退休年纪的时候调了工作,现在又被聘来这里。
老人精神矍铄,很是豁达。他说你别紧张,就当是朋友之间谈谈天,交流交流看法。作为一个传统媒体人,他问我:“你知道某互联网公司通过算法精准的为受众推荐内容吗?我之前就想做这个,但是他们做的比我想象的还好”。
他又问我:“你知道某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原创内容是多少吗?你知道‘新闻机器人’吗?读入大量数据的机器人按照一定的套路就可以完成一篇新闻稿了,这下好像有好多记者都要失业了。相比“新闻机器人”,你的优势在哪里?对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他把我问得竟一时语塞了。
他又说,你知道吗?作为媒体人一定要有一种时代紧迫感。通过算法固然简便,但也有其弊端,现在有些就已经凸显了。事实上,有相当一大部分客户对获取独家内容比较困难。我之前做深度调查,现在想沉下心来做原创内容。两三天一篇稿子,有时几乎一天一篇稿子,我觉得很有意义。
他完美地诠释了有一种精气神儿和年龄无关。
他也让我看到人到晚年也可以这样灵动如风。
3我的母亲,在从没有出远门的前提下,自己一个人买了张无座的火车票,一路风尘地跑到河北滦县为小姨的糕点生意做帮工。她在那几个月不长的时间里,学会了做各式糕点、炸麻花和馓子。
之后,她又一个人去了太原,学会了销售衣服,还学会了说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并知道了各式服装的进价。去年到今年,她又跟随姐姐南下杭州的制衣厂做零活儿。实际上,62年出生的她今年已经56岁了。在外地的奔波也是从她50岁以后开始的。
其实,她去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不管是年轻时还是现在。周围人会做的东西她都会学会,年轻时做衣服、做鞋子、打毛线、蹬缝纫机;然后为一家人做豆瓣酱、装香肠、做葡萄酒、做豆腐脑等各种美食全不在话下。
成长过程中,她教我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独立。我以前很讨厌很反感她说:“放假没事儿就去兼职呗,多锻炼锻炼自己。”那时只觉得她苛刻、财迷、不知道心疼人。现在看来,她教会我的,本是生活中必学的基本的生存能力。
她关心国家大事,会很热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她也很有生活情趣,至今还记得她带着我和妹妹去郊外的田埂上淘花生、挖野菜、摘柳絮的样子。
她现在时常会担心年龄上受限不好找工作,会经常腿疼行动已不是太灵敏,眼花到只能带上厚厚的眼镜才能看清书报,但她却从未停止学习和向前的脚步。她想到的杭州已经去过了,她还想来北京看看。
在我眼里,母亲的形象愈发清晰——一个平凡的普通的农村妇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这,本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45年前,也是在这个季节的时候,我怀揣着整个暑期做家教,每小时20块的课时费积攒而来的八百多块钱,踏上了去向杭州的旅行之路。
高中时候,著名诗人汪国真曾来学校作演讲。他吟道:
西湖细雨里
一片苍茫
不见了莺飞草长
苏堤长长 白堤长长
有多少雨滴
就溅起多少幻想
从此,我对西湖便多了一份向往。
妹妹那时虽在杭州工作,却总不得空。到景区的时候刚巧天色昏暗,下了雨。我一个人绕着西湖走过了苏堤、白堤,既开心又激动,自己的幻想就这样一点点实现了。欣赏了西湖十景,确是诗中“雨西湖”的那番模样。
其实最大的收获是,在旅行的过程当中,结识了一个很好的驴友。在我用很渣画质的手机拍照时,她已经背了一个相机。但通过聊天得知,她出生广东某个小县城,生活并不富裕。她说她自己一人去了很多地方,每个寒暑假都会抽空出去,接下来还要去南京。
相机的钱是自己兼职挣的,旅游的钱也是。我们相约一起去了万松书院、一起乘船去湖心小岛看三潭印月、一起去欣赏音乐喷泉。我观察到的她,是一个懂得观察生活细节的人,她拍了很多的照片,却很少让拍自己。她身上很少有那种傻乎乎的“到此一游”的举动,而是陶醉在美景中莫然欢喜。
她对旅游与生活有着很纯粹的喜欢和热爱。
我想象着她的生活应该是有滋有味且充满动力的,最起码她在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做着最实际的努力。
当下,特别是《东京女子图鉴》、尤其是本土的《北京女子图鉴》播出之后,经常会看到一些软文,描述那些青年从3456线小城市来到北京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我不想过那种一眼望到底的生活。
他们会娇嗔的写到:“在那个小城市,每天的生活,就是上上班,看看书,周末约几个朋友逛逛街。”
我很好奇,难道去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每天的生活不也是“上上班,看看书,周末约几个朋友逛逛街”么?
放弃安逸的生活去尝试新的挑战的确可敬可佩。但过分地去渲染来大城市的自己是那么的洒脱不羁、与众不同,去渲染自己是那么的独立和强大,而却以一种鄙夷和不屑的心态去回望自己的故乡,去强调那个生他养他的小城市是那么的碌碌无为和一眼望到底。这种和过去的自己划清界限的做法,难道不是种偏见和狭隘吗?
在北京的人不都是天天打鸡血,也有行尸走肉式的人。在小城市的也不都是整天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度日。我看得到的北京有庸庸碌碌的一面,我看得到的小城市有努力奋斗的一面。再比如说我对象,他是一个为了美好生活而愿意使出浑身力气的人,那不是一眼望到底,而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未来。
人们总爱对成功的个例去顶礼膜拜,却浑然不知生活都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个中滋味。“不管是逃离北上广,还是想去北上广”,就是你自己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已。“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心中有诗便是远方,心中有苟且到哪里都是苟且。
造就你碌碌无为的不是环境本身,是你的态度和心态。最好的状态是,能见识到大城市的繁华,也能包容小城镇的粗鄙。不管你处于何种地位、不管你生活在何方、不管你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而在于你的内心是否抱定要努力地过好这一生。
▼以下图片是在杭州偶遇的驴友所拍,仅只保留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