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了只玩20分钟,结果一个小时过去,孩子还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怎么劝都没用!”
“孩子一拿起手机就像被吸住了,想要收回手机,就得经历一场‘亲子大战’!”
“孩子放学就躲进房间玩手机,叫他也听不见,还特别容易发脾气!”
相信不少家长都遭遇过这些让人头疼的场景。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完全不让孩子接触手机并不现实,可过度使用手机又确实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和学习。家长们常常在无奈与担忧中徘徊,甚至因为手机问题和孩子冲突不断。
事实上,越来越多研究显示,手机、iPad等发光屏幕对大脑中枢的刺激类似吸毒,能促使多巴胺水平升高,正是这种多巴胺带来的快感让人对屏幕设备上瘾,尤其对于尚在大脑发育阶段的孩子而言,影响更为显著。而且,屏幕设备的软件开发者巧妙利用大脑特性,设计了许多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功能,像未读信息的小红点、游戏奖励、社交互动等。所以,孩子忍不住玩手机并非他们的过错。
家长们不必“谈手机色变”。如今的孩子一出生就与智能手机相伴,作为手机“原住民”,让他们彻底远离手机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毕竟手机能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那么,家长该如何有效预防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成瘾呢?首先,我们得了解孩子手机上瘾的内在逻辑。
每个人都有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这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即“我能自主做选择”,能掌控自己的行为;胜任需求是“我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归属需求则是“我与他人关系和谐”,能从外界获得关爱、理解与支持,感受到归属感。
孩子沉迷手机只是表面现象,就像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那一小部分,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的这些心理需求在现实里没得到满足,只能跑到网络世界去寻找安慰,时间长了就开始过度依赖手机,最后上瘾。作为家长,只有明白这背后的真正原因,了解孩子为什么老玩手机,才能真正帮到他们。而且孩子越大,家长单纯管教的效果越来越弱,稍微话说重一点,孩子就抵触、反抗,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在这三个心理需求里,自主需求是最重要的。只有当孩子自己想做一件事,还觉得自己能做好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有动力去做。
孩子大脑还没发育完全,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再加上手机软件的诱惑太大,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耽误了学习和其他重要的事,这是正常的现象。这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孩子自己做不到控制玩手机的时候,心里本来就会内疚、自责,甚至还会自我怀疑。这时,家长可千万别再去指责他们。你要是说:“你怎么又这样,说过多少次写完作业再玩,就是不听,作业写不完,活该!”孩子肯定不乐意,马上回怼:“你自己不也天天玩手机,凭什么说我?”这么一来,孩子仅有的那点内疚、自责都没了,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好处。
家长可以教孩子自我管理的语言对话,以此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这样说:“孩子,我知道你也不想拖到这么晚,只是控制不住想玩的欲望。没关系,慢慢来,做不到很正常。我们一起想想,接下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情况,相信我们一定能找到办法。 ”
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自制力,更好地自我管理呢?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每天的心理能量(简称“心量”)都是有限的,就像手机电量一样,当我们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费脑子的事情,像上课认真听讲、学很难的知识点时,就会消耗这种心理能量。心理能量充足时,自控力就强,做事情容易成功;而当心理能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做事效率就变低了。
所以,作为家长要教孩子学会利用这个心理能量的规律,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三个帮助孩子自主管理的法则。
第一个法则:要事第一法则
简单说,就是优先把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做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确定当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确定好之后,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先让他行动起来,别给他犹豫的时间。只要一开始做,慢慢就能进入状态了。
就拿我家孩子来说,之前每次写作文都拖到最后,结果就是匆匆忙忙写完应付差事,回头还得反复修。后来我跟他讲了要事第一法则,让他放学回来先写作文。
刚开始他不愿意写,我就鼓励他先动笔,10-15分钟写完第一段。实际情况是,一旦开始写起来,完成第一段后,就跟我沟通第二段怎么写,写完第二段后就开始写第三段,不知不觉一篇作文就完成了。完成作文后,他整个人都特别有成就感,小表情倍儿傲娇,嘴里还哼着歌,再做其他作业也更积极、更高效了。
第二个法则:及时“充电”法则
人的自控力就如同手机电量,消耗之后是可以补充的。家长要培养孩子及时“充电”,补充能量的习惯,做到劳逸结合。
常见的方式有休息几分钟、听会儿音乐、喝点儿水,吃点水果或其他有营养的食物。孩子与家人同学间的互动也很重要。比如在课间和关系要好的同学相互分享有趣的事情,聊聊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既能缓解学习压力,补充心理能量,又能增进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运动对孩子提升自控力效果也是很显著的,如果孩子每天坚持晨跑,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自己在学习时更能集中注意力,如果孩子坚持竞技类的体育运动,遇到难题就会产生战胜它的欲望。今年两会上,体重管理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运动不仅能让孩子保持体重、提高体育成绩,还能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家长们可千万别忽视。
第三个法则:建立条件反射,降低意志损耗
大家都知道手机有省电模式,我们的心理能量也有类似的“省电模式”。当我们做一件事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使劲儿控制自己时,就开始消耗心理能量了。要是能把这些需要意志力的事情变成习惯,一到特定时间或者环境就自动去做,那就相当于开启了“省电模式”。
比如,孩子想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可以让他每天晚上8点,坐到自己的书桌前,开始阅读。坚持一段时间后,只要到了8点,坐在书桌前,孩子就会下意识地开始阅读,不用再费很大力气提醒自己“该看书了”,这样就能节省心理能量,更容易坚持下来,形成习惯。
孩子喜欢玩手机不是无解的难题,关键在于孩子与手机的关系。手机是为一种服务工具,可不能让它反过来主宰孩子的大脑和时间。
而且,对于孩子玩手机这件事,家长要学会“治未病”,引导和培养孩子发挥自我管理能力,正确使用手机。这样,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不会被其所束缚,就能成为更自律、更优秀的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