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个考研辅导老师跟我说:“如果你去问一个考研上岸的人他是如何成功的,他会告诉你:'就这么就考上了啊,其实我都没怎么复习,我也不知道怎么就考上了' 。”
的确如此,这世界上很少有人会巴心巴肠的告诉你自己是如何成功的,好一点的会说自己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能走到今天有多不容易,大多数人都会在成功以后把成功归因为“资质”,说出口就成了轻而易举和唾手可得。
我写这个系列主要是为了记录一下我是如何失败的,我是如果一步步走向失败,成功没啥原因,失败却又很多,希望我踩过的雷可以帮助你避开这个雷,排除一条走向失败的路,离成功选对正确的路不就又近了些?
一: 谨慎跨考
关于跨专业
我对跨专业没有意见,只要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有持续不断学习该专业的动力,跨专业真不是什么大事,前提是有把握、有时间学好,如果就一年半载的时间去学习专业课,怎么去跟人家学习四年的人拼?如果有跨专业的想法,越早开始学习最好,专业课专业课,不就是个专业嘛,拼的是这个“专”。
二、关于跨学校和跨区域
夸学校考研不如本校好考这个众所周知,但对于普通本科的学生来说(比如我)考研的大部分原因都是想要去一个更好的学校学习,所以选择跨学校考研这部分人群大多数都是普通本科的学生,很好理解吧,也很有必要,但是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大家的想法都不谋而合——211。 为什么呢?这部分普通本科毕业背景的学生,高考成绩中等偏上,读了个很一般的大学,突然在某一天觉醒了,想要搏一把,那怎么搞?选专业、选学校,选学校是个什么流程呢,打开研招网,点击院校库,用熟练的筛选技能打钩985211,后来一看列表 清华北大复旦厦大,想了想可能不行,就把985给排除了,再把211给排除吧,又好像剩下的学校都配不上自己努力考研的决心,那没办法,就只能在211里选学校了。所以每年跨学校考试最多的选择就是211,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对于院校选择其实还有各研究所,比如国科大的各个分院,其实每年都有很多调剂名额,因为不在211的名单上,很多考生都不知道这回事,我也是在第一次考研找调剂信息的时候发现的。研究所的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也是一个选择。
跨专业考试,我觉得没什么,跨地区跨学校,也没什么,但是你三跨,我就只得告诉你,难。
三、关于培训机构
首先哈,不要盲从,不要盲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最让你喜欢的教学风格才是你最该选择的辅导老师。
跟着老师复习是有用的,但不是必要的,面授也好,网课也罢,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自觉性,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不要过分执着于每天学习了多少时间,关键是学习的有效时间(这个真的是很致命,我踩过杀伤力最大的雷)。
不要频繁的换辅导老师,选择好的一个科目的老师就跟着学,踏踏实实的学,因为你肯定会听到别人推荐,你会听见很多人跟你分享谁谁谁的课好厉害,这也听一下那也听一下,这是不太好的,考研辅导老师是确实有能力的不同,但考研终归是要自己将老师的、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所以辅导老师的作用,只是辅导而已。还是要靠自己。
简而言之,不管哪个培训机构,你选择好了,就踏踏实实学,努力学就行了,不要折腾。
四、关于是否选择考数学
虽然我两次考数学,一次差两分,一次差一分,但我仍然建议你能考数学就考数学,一是竞争压力小一些,二是调剂,调剂不是后路,是大路,考不上意向院校不是失败,过不了国家线才是彻底的失败,考不上意向院校就要想怎么去调剂到一个还不错的学校,数学就很重要了,比如我考的地理专业,大部分院校都要求数学,如果选择不考数学的院校,第一竞争激烈,几百上千比一的报录比,你还不知道里面有多少走后门的、有多少本校的学生,这个很现实,漏题、泄题你不想承认也是真实存在的。那情况就是要么出类拔萃考上了不考数学的院校,要么就是调剂,没考数学调剂不了考数学的学校,那这样的话,调剂的选择范围、成功的概率又大大降低了。
三、关于政治
无他,玩命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