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将“只要读书就好”的意识转变为对工作和人生都有益的“战略性主动读书”
“读书是好事”“只要读书就好”.……这种观念对于我们已经深入人心。从小到大,只要说去读书,家长肯定不会反对,坚决支持你读书。但是,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自己是否有没有清晰的认识到。就拿我本人而言,在工作忙碌的时候,立刻就把读书甩在脑后。待空闲时,才思忖到已有许久未看书,便安慰性地读上几页,聊以慰藉。如此读书观念,反而成为了一种压力,且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所以,我们要将“只要读书就好”的意识进行转变,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作者认为,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对工作和人生都有益。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这个观点,如果我们陷入为了读书而读书的陷阱,那么,我们在挑选读书的书籍时,会变得非常宽泛,缺少针对性,这会直接导致虽然看似“博览群书”,但却未命中重点。
开始阅读前明确两个问题:“我想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以及“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是作者在书中提醒我们需要再读书前自问的两句话。我认为,我们应该要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去仔细挑选对我们自己工作和人生有提升,有帮助的书籍。可能有人会问,怎么样的书算好书,其实我认为很简单:比如,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时,你处理不下来,你肯定会想到去找“度娘”,可能这个答案度娘很快搜索出来了,如果这个问题是经常出现的,也是经常遇到的,那么你可以直接去搜索相关书籍,一般评价较高的书籍会比较系统全面,这样,我们就避免了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毕竟,全面性的内容,不可能通过网络上的只言片语能概括的。
每周读1本书,每月读4本书
这是作者自己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对我而言,难度略高,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其实不是很快。但是,作者在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意识到了为什么我的阅读效率会如此慢,因为我会不断地重读,此处的重读是指翻了几页后,发现无法理解了,于是回头再去看看。作者在书中推荐,实现快速读书的关键在于不重读,即使你无法理解,也要快速跳过,掌握整本书的主旨,这样,你才能全面评价这本书是不是值得精读,是否是你想看的书。然后,根据你的评价,再选择整本重读、精读。
这其中提到对书的评价,作者建议要对所读的书进行筛选,做好评级。可以用五角星、或者自己创造一套符号识别体系,并在扉页上注明,想在很多是电子书了,那么,你可以在最后的评价处选择几颗星。如此,你就可以讲你阅读的书进行分类汇总,方便日后的梳理。
要第一时间做好读书档案
以前,我们常被教导“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是,作者提到,动笔墨最好知识划线做标注,用黄色的荧光笔,因为,当你将字用纸记录出来时,你的阅读思路就会被打断,无法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就影响到了读书的效率。所以,作者建议,读书笔记最好再阅读完一本书后再进行,这样,不但可以系统性地概览整本书的全貌,而且可以通过整理笔记,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也让自己在整理笔记的时候温故而知新。
读书不是越多越好,要限制读书时间,更多地在于知识的实践和输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读书不是越多越好,这句话其实是站在作者的工作场景中所践行的。因为作者在麦肯锡工作,工作强度非常大,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好,所以,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苛,严格按照时间表阅读。对于他而言,每时每分都是宝贵的。所以,如果读书占用了时间太多,势必会影响区实践的时间,因为总时间是不变的,所以,作者建议我们要合理控制读书的时间,多把书本中的内容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你才能学以致用,不然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