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作“世界观”?
“世界观”这个概念常常作为“三观”之一出现,但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
在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他的定义:“世界观”指的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板一样,相互联结。也就是说,世界观并不仅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联结的体系。
有句话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到宇宙地球,小到每个个人,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每个人可能都信奉着一些所谓的真理,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了解什么是真理。
父母说的就一定正确吗?老师讲授的一定是真理吗?
前几天有一个轰动全国的新闻,说有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因老师和父母轮番教育,失去了对生命的一切眷恋,以最快的速度跳下了高高的大桥!他的妈妈就在身边,拉他都来不及,眼睁睁的看着儿子跳下、死去!顿时瘫坐在地上!视频让我们所有局外人看得心痛!
事后我们一再说,如果孩子的妈妈学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好了,知道如何能和孩子更好的沟通,像《正面管教》里说的,温柔而坚定的与孩子进行《关键对话》,和孩子开展《非暴力沟通》,悲剧就可以避免了。可是,不学习,家长怎么知道自己是错的呢?孩子不跳下大桥,他的妈妈会不会一直说下去?
到底什么是对的?怎么做是合适的?真理到底是什么?
樊登老师说,“达克效应”不是仅有愚蠢的人有,而是每一个人都有!我想我们所有加入樊登读书会的人,共同目标就是减少自己身上的“达克效应”吧!(达克效应又称邓宁-克鲁格效应,是由发现它的两位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的名字联合而来,指的是“在某个领域中,越是能力差,越认不清自己能力差” 这一点。)
我们一再说“真理”,那么什么算是真理呢?关于真理的定义,在这本书里给了两种较为普世的说法。
(1)真理符合论
根据真理符合论,决定一个观点为真的因素是这个观点与现实相符合;决定一个观点为假的因素是这个观点没能与现实相符合。这里的现实指的是“真的”现实,这样的现实是完全客观的,独立于人的观点的。
举个例子,如果“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这个观点为真,那么决定其为真的因素一定是这个观点与事物真实的情况相符合,也就是地球是真的在围绕太阳运转。(不过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直接证据。)
那么,如何判断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一定是客观的呢?作者提出了一个困惑,所有人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其实都无法跳出自己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评估感官给我们提供的表征是否准确,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办法确定真正的现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真理融贯论
根据真理融贯论,决定一个观点为真的因素是这个观点与其他观点连贯一致,或紧密结合。那么上述所说的“其他观点”都是什么观点呢?根据观点来源的不同,真理融贯论又分为至少三种类型:个人主义融贯论、团体融贯论和以科学为基础的融贯论。
我理解的所谓真理融贯论,就是我、我们团体以及科学界认为它是真理,那么就是了,最后对不对,很难说,很有可能不全对。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当中。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再到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观一直处于更新迭代的过程中。
过去秉持的观点,并不一定现在就是真的,现在的世界观也有可能会被未来的发现所颠覆。但是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代、一个可以幸福生活的和平国度、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壮美山河的神州大地!
我一个小女子,对于世界观并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只是从我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认为如果想为自己和孩子获取合理的世界观,除了靠思考、靠学习外,还可以通过行万里路。
大家都说我女儿很优秀,她的班主任也一再让我分享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以及对学习的极大兴趣,其实我也觉得女儿是一个正直、慷慨、有自己主见的孩子,乐于分享,很有集体精神,真的很好。借着今天的话题,我就把我个人陪伴孩子成长的一点点经验过程,分享给大家吧。
从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我们就带着她各处去旅游,去“见见世面”。祖国的山山水水,好多都留下了我们一家三口的脚印。
我想,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地理、历史成绩一直不错,不觉得她十分辛苦,就能经常考满分,引得其他家长羡慕万分,估计是和她从小就经常出来看看世界有关系吧!
仅以北京为例,这些年我们家三上北京,带着孩子去游览中国的文化历史之都。每一次在北京都是好几天,最长的一次十多天。记得好几回,都走的腰酸背痛,脚疼得在晚高峰的地铁里根本站不住,因为北京实在是太大了!
无论是故宫、长城、恭王府,还是颐和园、圆明园、明十三陵,还是天文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或者是国家图书馆、世界公园、北京大学……,浩瀚奥妙的宇宙奇观,近百米的恐龙化石,千奇百怪的科技发明,丰富多彩的书的海洋……孩子无比兴奋,流连忘返……每一处,我们都用脚步一点点丈量,都留下了我们的痕迹,成为我们记忆里的珍珠。
每到一处,我们不只要看他们的文物古迹,还要看他的历史变迁,更要品尝一下各色风味小吃,以及和孩子一起探讨此地独特的地质构造……
因为我们一直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能学习到各种知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所以通过一家人出游的这段“特殊时光”,不仅仅是加强了亲子关系,也极大的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旅行中,我们尽可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因为我们俩觉得,没有什么比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更重要。要知道,如果没有好奇心,我们将怎么产生出兴趣爱好呢?
我想对于孩子,引导她更好的学习,靠的不是填鸭式、被动式的教育,而是激发她自有的兴趣,带动起积极性和动力,养成终身成长的好习惯。我们应该小心,不要因为长大,就抛弃了我们自己的纯真初心,也更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如此。
带孩子去各地见世面,不仅能让她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历史,还能增加她的爱国情操。
周总理是我最崇拜的人,他的大公无私,他的责任担当,他的平易近人,他的鞠躬尽瘁,无一不让人深为感动。
有一年秋天,我们带她专门赶赴淮安,一点点了解周总理的成长历程,想象着当时他们的音容笑貌,体会着他的伟大人格。此时,根本不需要我们再解说什么,一切都在不言中。从淮安带回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镇纸,至今还放在她的书桌上。现在的中国已经崛起,相信经过他们这一代的努力,一定会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节假日的一同出游,不仅仅能调节大家的心情,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辛弃疾一直是我最喜爱的词人,女儿从小就听我念诵他的诗词,一篇篇都是那么精彩,或豪情万丈,或婉转忧伤。带着对他的崇敬,我们也一起参观了辛弃疾纪念馆。
在一间展厅里,我们系统地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也是从这里,我们才知道,辛弃疾不仅仅是一个大文豪,还是一个爱国将领。22岁时,辛弃疾做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事呢!当时,他加入了抗金组织,并号召亲友一同参与。有个他介绍的和尚,叛变后盗走了公文大印。面对头领的问责,辛弃疾说,给他三天时间,如果找不回大印就甘愿杀头。两天后,辛弃疾直闯金兵大营,带回了大印和和尚的首级。根据此事,人们为他雕刻了一座爱国侠客形象,现在这座石像就坐落于纪念馆大厅前面。
金兵入侵大宋后,宋的都城迁往杭州。身为官兵的辛弃疾,也来到了杭州。再后来,他成了词人。正是因为辛弃疾多舛的命运和政治挫折,才让他写出了那么多传世之作。他年老之后,眼见山河破碎、光复无望,写下了数百篇作品以抒愤懑。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报国无门的背景下,这首词通过少年与而今的对比,深刻表达了辛弃疾内心的痛苦和压抑。
……
孩子在参观的时候,并没有说太多的话,但是,我相信经过这样的体验,孩子内心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形成她自己的观念。如画的山河、壮美的诗篇,怎能不引起她的共鸣?
我想,学习和探索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大从人类起源,小到个体生命的结束,学习都贯穿始终,并对个人及社会产生着持续且深远的影响。那么,我们为了什么而学习?东西方的学习有什么区别?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都在怎样学习?存在哪些同与不同?带着很多疑问,我们也努力开启孩子的世界之旅。
因为我们不仅仅要了解中国,还想看看国外的风土人情,亲身感受一下异域特色。特别是去年,女儿的学校组织了文化交流团,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学校交流学习。孩子非常感兴趣,成绩也符合条件,一心想要去英国看一下。我和她的爸爸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机会,虽然价格不菲,但是我感觉孩子归来后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在那边她不仅锻炼了英语口语,还让我们见识到了她的独立生活能力,小小的人儿,从来没有那么远的离开过父母,而且一去就去到了大西洋的彼岸,去那里和英国的同龄孩子一起上学,寄宿在英国的家庭里。这一趟旅行,孩子真的是见了很多的世面,看了大英博物馆,走了伦敦桥,一点点感受贝克街……归来的孩子,无比的兴奋,收获巨大,使我非常庆幸当初同意了她的此次旅行。
诚然,作为一名中学生,学习是他们的基本任务。但,学习应该不只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高考上个好大学,更是为了孩子长大后能顺利实现梦想和价值。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不了解自己的祖国母亲,不熟知自己的地球家园怎么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滚滚长江东逝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还记否那个永恒的命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往哪里去?不作了解、不去深究,永远无法轻易地得到问题的答案,实践才能出真知啊!
而今的我们,游历世界风光,感叹江山如画的同时,是不是也要放开眼界,为了世界更美丽的明天而努力?
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