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的四个对象
关于正念的由来,佛经中是这样的记载的: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开悟众生说“为净众生,为除悲愁,为减苦忧,为得圣道,为证涅槃,单一道路,即四念处”。也就是说,佛陀提示的通往涅槃的单一道路就是四念处。修行四念处,可以使众生得以净化,可以消除悲伤和愁苦,痛苦和忧虑,成就正道,达到“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的境界。
所以,四念处可以看作是佛学诸法的核心纲领,一切法皆导向四念处,它是诸法的一个综合和总结,在佛教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那什么是“四念处”呢?四念处又作四念住、四念处观,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四种修行法门。四念处意思是把心安住于身、受、心、法上进行修行,形成了正念中“念”的四个方向,佛教称为“四所缘”。小乘佛教对四念处的解释为: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而大乘佛教的解释加入了“空”的概念,解释为:
“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
简单地说,身念处就是观身体为不净物,也如世间万物一样,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本是虚空的,破除对身体的执着。以此修行到达无所依而住,不会执着于世间事物。
受念处就是观察苦乐的感觉,快乐因痛苦的因缘而生,又产生出新的痛苦,所以世间并无实在的快乐。受念处破除对感受的执着。
心念处就是观察心念的无常,念念生灭,不会停驻;来来往往的心愿无非是贪、嗔、痴、无明等,它们无非是造访心灵的客人,而你给取了名字而已。那么随它们爱来就来,想去就去,不要抓取,不要停留。心念处破除对想法的执着。
法念处就是观察法的无我,法为身、受、心三者之外的一切。体会人类、自然、宇宙,世间万物都是因缘际会,遵循因果而生,它们只是一个过程,一个片段,一个规律的展现而已,无所谓善恶。法念处破除对自我和世界的执着。
四念处可以看作是通向涅槃的四个台阶。不过上台阶要经过八条路径,佛教称之为“八正道”。八正道是涅槃的条件,是以修世间道来实践出世间道。这八正道分别是:
正念:保持对事物的正确观察和关注。
正定:正确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
正见:正确地认识事物。
正思维:对事物要有正确的思维。
正语:有正确的语言。
正精进:止恶行善,向解脱精进。
正业:有正确的行为。
正命:采用正确的方式谋生。
在八正道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是正念。四念处本身也是“念”关注的四个对象。培养正念不仅能使我们透视世界的真相和了解烦恼产生的原因,更令我们远离执著、嗔恚和无明,让我们的心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而纯净。最后,我们会体验到,没有一个实体在获得什么,只有过程变化的自然无常、空、无我。
基于四念处的正念修行,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
身念处一般是最先修习的内容。因为身体变化是最明显、最稳定的,一般人初学修行的时候,念力薄弱,选择身念处修行最容易。并且,身念处也是其它三个念处的基础。修身念处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身体的专注与观察来破除对“自我”的执著。所以,身年处可统摄其余三种念处。
身念处之后是受念处,因为身体行为中蕴藏感受,虽然感受在不断变化,但当身体感知到一定程度后,苦乐的缘起自然容易明了。
然后是心念处。因为心念是产生感受的原因,受念处修行的结果是心念处。
最后是法念处。法念处较之其他念处更为深奥难懂,需要很深的觉知和智慧才能通达其理,不适合初学者。
当修行者能够在身、受、心、法四个面上,建立持续稳固的觉知,明了生命、苦、无常、无我的本质,就能断除所有的贪贪嗔痴烦恼,获得真正地解脱。这就是佛陀所教诲的四念处的本意。
下一篇文章将讲“身念处”的修行方法,欢迎关注。感兴趣请点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