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季羡林先生的《心安即是归处》,刚读完了1-4章的内容。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出现了好几个生僻字词,不查字典,不百度搜索的话,是真的不认识。不知读音,也不知含义。
例如:
1.季老先生说自己寿登耄耋。
耄耋(mào dié),汉语词语,指人年老、高龄。有耄耋之年这一说法,指人的八九十岁。
2.焚膏继晷 [fén gāo jì guǐ] 夜里点了油 灯,继续白天的事。形容学习、工作勤奋。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膏 :油脂,指灯烛。晷(guǐ):日影,指白天。
3.颟顸[mān hān]:糊涂又马虎。
很是喜欢季羡林先生在开篇第一章所写的这段话: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谁说不是呢?我们的一生不都是在这三个关系当中磕碰成长的吗?
在第三章里,季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又如脍炙人口的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任何人都不可能有完满的人生,至古代帝王名臣,再至普通老百姓。
季老先生还列举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处处都不完满,如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
经先生这么一列举,可见我们的人生何止是不完满,这简直是“处处都是坑”。
但我们不能总把注意力方在这些“坑洼”之上,而是要侧个身避一下,或是抬起脚迈过去。要相信,人这一生不可能总是在“坑洼”里过的。不求完满,但求心安!心平了,路也平了。
读季老先生的书,就犹如坐在对面,听一位老人家和你嗑家常,又富含人生之道。
季老说,他曾经虔诚地相信“真理愈辨愈明。”但后来,他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辨愈糊涂。
就如《庄子·秋水》里记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先生觉得,惠施还可以答复:“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这样辩论下去,一万年也得不到结果。
而什么是真理呢?哲学家们所说的就一定是真理吗,或是某领域有些成就的大家所言就是真理呢?
按先生的意思,这都不一定的。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哲学家的思想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们在追求探索真理的过程,就是“辩”“辨”之争。
季老说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样子。在人世间,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学说。每个哲学家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真理。
而个人觉得,天底下没有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一样的人。而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哲学。
我们普通人的一生,在匆匆忙忙,忙忙碌碌中就过完了。因为普通人的一生极为普通,自然也就没有人去考究他这一生的“哲学”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但名人世家不一样,他们的一生是与众不同的。同是忙碌的一生,但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巨大财富,或钱财或智慧。对于有大作为的人,人们总会想方设法去考究他的一生的,这自然又形成了一部不一样“哲学”。
任何人所说的都不一定是真理。我们学习先人,大家之作时,都应该带着辩证精神去学,而不可照搬。大概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吧。
季老先生有学问,有名望,活了将近百年,都说“不清楚什么叫人生”,何况是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呢。
人生,不是拿来看懂,也不能完全体会的。大概只能是“边走边瞧”。
愿我们每个人走在人生路上,不迷不惑,过好自己的人生。心安即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