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是我们公司的读书月,公司与片区的图书馆共建,从图书馆定量借阅书籍供员工在闲暇时间阅读。图书都是由我们的青年志愿者到图书馆精挑细选出来的,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工具书到人文关怀,书籍覆盖各个领域,满足了不同阅读口味读者的需求。今年图书馆选书的活动我没有参加,但是今年小伙伴们选出来的书本本都很精彩,我一口气借了快十本,还嫌不过瘾。
这本《有一天,妈妈老了》是在书架的一角并不显眼,但是瞥见妈妈拄着拐杖的漫画和那句韩语엄마, 나 또 올게(妈妈,我会再来的)让我想起了《请回答1988》上面的一花妈妈,于是立刻借了这本书。我搜了一下市面上这本书有两个版本,我借阅的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版本,漫画7页纸,14面,文字部分224面,112页纸。我以为大概需要一周才能看完这本书,没想到我一个半小时就看完了,哭的稀里哗啦。本书主要讲了一位坚韧不屈的韩国奶奶,洪真英,七十多岁通过自学文字识字,开始写家庭日记。这些日记在十年后被孩子们发现,总共有八本厚厚的本子。日记被孩子们整理成书,感动了大批读者,同时洪奶奶还被KBS电台邀请参加了一个真情节目的拍摄。最终洪奶奶于2011年3月以96岁高龄去世。本书是洪奶奶的书信和她大女儿黄安娜一些回忆文字的整编版本,妈妈和女儿的信件交织在一起很是感人,正如封面所说“96岁妈妈和72岁女儿合写的动人亲情书”。
我们看书的很多感动有时候往往不是来自于作者的故事而是来自于自身经历的相似性,由于这种联系让你自己为过去的流泪。当初我看《皮囊》也是泣不成声,最后发现我的泪水里不是作者父母的故事,而是我自己的爸妈。所以本文会穿插我的一些记忆和身边的事情来写。
我从第二页的插图那句“‘妈妈,我还会再来看你的’---妈妈这辈子,就是因为这句话一直在等待”,眼泪就控制不住了。那时我想的不是妈妈,而是外婆,想到她坐在前门口等我们的样子,想到过年的时候她一个人辛苦炸很多糯米圆子的样子,想到她快八十岁了依旧每天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外婆是妈妈的妈妈,她总说“肉连肉,疼(爱)不够”,以此来解释长辈对与隔代孙子及曾孙辈的喜爱。外婆和本书中洪奶奶的经历非常类似,洪荣女生育了四女两男,外婆有6女1男。两位老太太初期都不识字,不过洪奶奶在七十多岁时候自学识字,我外婆认识数字但是文字仅限于自己的名字。洪奶奶的丈夫在她五十八岁的时候,离开了他,而我外公是在外婆快七十的时候。少年夫妻老来伴,可最终都是一个人面对没日没夜和每日每夜。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外公得了肺癌,我当时不知道在图书馆看了什么书,满脑子爱就要说出口。买了信纸,写了信回家,一封给爸爸妈妈,一封给外公外婆。现在我已经不大记得里面具体写了什么,只记得我把我们七家小孩子的名字都写在信里,对外公说虽然我们不能一直在家里陪您,但是我们都爱您,请您一定要好起来。过年回家的时候,外公看到我一直笑呵呵的,外婆说”你写的信你外公读着读着就哭了,我看不懂听他读的。你大舅读了一遍也哭了。你看你的信一直夹在这书里。”那是外公很喜欢的大厚书,好像是邓小平文选的某一卷。外公是在2008年5月逝世的,我从学校一路哭到家,我知道有些事情人力无法改变,但时间有时也太过狠心,我们都还小啊,外公最小的孙子那时还没上幼儿园,只知道到处打闹,长大后他还会记得他曾经伟岸的爷爷么?以前外婆家每年都会买一本厚厚的日历,外公每天都会撕一页,他去世之后外婆便没再买过。我不写出来也许没人知道,外公去世当天那一页日历被我撕下来,叠入了日记本的封面里。那时我不知道怎么宣泄我的悲伤,我只是看着外公的日历发呆。我常常觉得下一秒外公就会骑着他的永久自行车出现在路口的拐弯,但是我真的永久都无法再见到他了。我的内心稍微的平复在于我曾经勇敢的用文字表达过我的爱意,看到书本里洪奶奶和女儿的文字就会让我想到那封信。一直记得外公过世后的第一个父亲节,我看到妈妈时说便想起那句“以后妈妈就是没有爸爸的人了”,爸爸妈妈都是孩子,他们总在我们面前假装坚强,他们也想要有人可以撒娇哭闹,可是时间却无情带走了可以安抚他们的人。孩子们,请不要只顾着自己撒娇,还要想想妈妈的妈妈,爸爸的爸爸。
本书第一节是本书最大的催泪炸弹,洪奶奶写自己夭折的孩子木男。木男七个月的时候应该是营养不良没有及时送医治疗,两个月后转成痢疾,最终因此丧命。由于当时洪奶奶是租住在一个房东家,房东嫌弃孩子死在家里会晦气,要求他们要不搬走要不就把孩子抛弃。洪奶奶每天天一亮就背着快要断气的木男离开出租屋,在玉米地干等着虚弱的孩子死去,傍晚再把孩子背回去。就这样等了几天,每次孩子晕过去,她都会拼命抱紧他,大声呼喊他的名字,想尽办法让孩子睁开眼睛。这样坚持了四天,这个叫木男的孩子真的没有了呼吸。洪奶奶当时很穷,只能拿自己出嫁的裙子给木男做寿衣,一边哭一边密密麻麻缝制着。文中写到“看着死去的木南,我才发现她的睫毛长长的,头发软软的,一双软乎乎的小手,仿佛要抓住妈妈的心似的。”越是美丽温柔越是像天使,越是心碎。父母的离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座座带有文字的石碑,但是孩子的离去却是父母永远锥心的痛楚。
上周五听说公寓有人跳楼自杀了,到现在也不知道是男是女,年纪多大。也许他/她深陷抑郁难以自拔,无暇顾及别人的感情,但是正在尝试或经历成人情绪奔溃的朋友,请爱惜生命。你的意外对别人来说就是一个扑风捉影的故事,中午跳完楼,下午只有养老院的老人们指指点点,孩子们依旧快乐的奔跑着,没人在乎一个如花的生命刚刚凋谢,可是对于父母呢?那可不是一个消息,那就是一把扎向心脏的刀啊!
时间的单向性,使得父母遇见你之后全世界只有你,而当孩子长大后父母只是其生命中越来越小部分的存在。
“你只要回家看看就行,什么都不用带!”
“我和你爸都挺好的,你不要担心!”
“端午节给包了粽子,回来吃嘛?”
“中秋节给你留了月饼,你回不回来?”
“你国庆回家吗?”
“今天吃的水饺,你没回来,微信给你发一个好不好?”
“过年你是腊月二十几到家啊?”
以上这些话我相信大多数异地工作或者生活的朋友都常常听到,那你们有回去过么?有认真给他们打一个电话么?我和弟弟两种相反的性格,我每周都会给家里打电话或者视频,但是弟弟很少主动打电话,有的时候需要爸妈坚持不懈给他打好几个电话,才能得到一个不咸不淡的问候。我明白每个人的关爱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可是你至少要表达呀,要回家看看啊。一年365天,你在家的日子总计不会超过30天,每天24小时,每周168小时,父母占用的时间有没有达到1/168?你真的那么忙吗?弟弟,你真的那么忙吗?我相信你是个好孩子,可是你真的是让爸妈最操心的啊。小时候我会难过,总觉得妈妈不爱我,她就喜欢你。你怎么舍得让如此疼爱你的妈妈心痛呢?你不常回家看看就真的自由么?我相信这个社会有太多和我弟弟一样的人,用逃避来选择面对,其实爸妈要的不多,不过一通不焦躁的电话,一次可以围桌吃饭的团圆,要记住,他们在等你。
妈妈,这个称呼真的是很有魅力的字眼。叫出来就会让自己柔软,让自己放松,让自己就是哭也很有底气。上上周周四,我在洗澡时,有个老鼠从洗手间天花板顺着玻璃门爬了下来,我吓得大叫,稀里糊涂叫喊着把头发洗了。自始至终只会叫,眼泪都没有下来。可是我抱着毛巾坐在瑜伽垫上喊了一声“我妈,我妈妈”眼泪止不住就下来了,越哭越厉害,根本停不下来。哭出来之后,感觉就好多了,不然只能尖叫发呆。后来我想大概在洗手间被吓蒙了,下意识喊了妈妈这个词把我拉回了现实。妈妈就是这么温暖,这么有爱,你不去想你永远不知道你有多依赖她。
书中洪奶奶94岁时因为骨折住进了医院,直至去世前一直都在医院卧床,共计两年零八个月。她一直牵挂着家里的菜园,因为自己卧床需要人照顾成了负担,觉得愧对所有孩子,每天都想着自己为什么还不死去。孩子们都在说“有妈妈在我们就觉得很幸福。”大女儿守夜的晚上听到老母亲在梦中呢喃“妈,我该怎么办,我疼……”妈妈在叫妈妈的妈妈,一个96岁的奶奶在睡梦中,依旧向着去世多年的妈妈求安慰,怎么叫人感动,怎不让人流泪呢?
我是一个感情外露的人,生怕喜欢的人不知道我喜欢他。即使有再多的劝,说一定不要先表白,先表白就成了弱势的一方。我依旧会很直白的说出喜爱,大概和大学看过的神奇书籍有关吧,总觉得不说没人会懂,直接一点不觉得很节省时间么?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会先来临,为什么不对你喜欢的人直接一点呢?不过亲情和爱情友情并不一样,因为你妈你爸真的爱你,即使不说也会无微不至至死不渝,你不要因为习惯便觉得理所当然,要好好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每一段时光,因为时间真的很快,时间真的很短暂。你们已经没有时间争吵了,好好相爱吧。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说:妈妈,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请珍惜每一个可以表达爱意的机会,请多看看他们,请告诉他们你们的爱与牵挂!
下班后就给他们打个电话,和他们视频吧!
妈妈,爸爸,外婆,还有叔叔和姨娘们,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