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第9篇
这又一个和我们惯常采用的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无论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我们更习惯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考试得了80分,我们习惯的做法是寻找那20分是怎么丢的?错在哪里了?如何错的?把错的改正过来,最后提示自己以后不要犯相同的错误。
赵然老师在一次燃料队的课上给我们留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回答,焦点解决咨询中,不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当时大家有许多思考,印象最深刻的回答是:因为问题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这件事情过去好久了,我还是对赵然老师的这个问题念念不忘,期待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回答。
最近在看戴维·伯姆的《论对话》一书,其中关于“思维”部分的描述,让我重新回望赵老师的这个问题,有些体会,愿意在这里分享。
戴维·伯姆说:真正问题之所在是,思维导致了某种结果的出现,但却认为这个结果与它无关。非但如此,思维还认为其中的某些结果非常重要和有价值。我们遇到问题时,直接的反应就是——应当把问题解决掉,与此同时,却不去想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从而不停的生成相同的或同类的问题。
由于问题的根源在于思维本身,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思维加以认真的审视。思维存在于两个不同类型的层次上——即个体思维和集体思维。作为个体的我虽然能够思考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我的众多思维确是集体作用的结果。事实上,大多数的思维都源自于集体之中的。语言本身乃是集体性的产物。我们的各种基本思维假定也大多来自于社会之中,这些思维假定包括我们对社会运转的认识,我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组织机构等等。
通常我们对于那些不想接受的事情,会找理由说它们不对,甚至歪曲事实。思维总是想方设法来为自己的基本假定辩护,哪怕这是些错误的假定。
对话的目的就在于对思维的全部过程进行探索,进而改变人们的思维进程和方式。后现代合作对话创始人贺琳·安德森有如下观点:对话的问话过程激发和形成了问题;对话中的问题不是事先结构好的;问题是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在对话中消解。
在一次海波老师对贺琳安德森老师的专访上,贺琳老师说到:对话过程中,人们看到的看起来很容易的那一部分是我正在做的,是我坐在那儿和其他人聊天。但是,这背后不容易的那一部分,是使其认知体系或心智转变所带来的挑战,这种转变需要你思考自身,思考你所服务的人以及你们一起正在做的事,但是是以不同方式进行的变化。
最近一次合作对话研习社上,曾海波老师有说到自己最近的对话,越来越多的围绕问题进行,而不是针对问题本身。
刚刚过去的8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末,是燃料队A队的第一次活动,这次活动中,赵然老师关于焦点解决中的“解决”一词,做了新一番的解读,也给大家留下了新的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解决?面对一个来访者,怎样的结果才是真正的解决了他的问题?老师说,关于“解决”,最根本的是改变对方带来问题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