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还记得是在大学的夏天,我们十几个人在一个KTV喝酒,一群人大肆说着过去的糗事,唱着跨年代的歌曲《偏偏喜欢你》。出来后,有一个女孩喝醉了,她摇摇晃晃,指着天上的月亮说,看,这个月饼好圆,我们忍俊不禁,她太可爱了,通红的脸上仍挂着醉意,像是纯净的未经浸染的花朵,像是那种懵懵懂懂却心存好奇的调皮鬼,又像是不甘落后如同《过春天》里的佩佩那样寻求认同。
如果在我看过的片子中,挑出一两部是讲述青春的故事,那《过春天》肯定在其中,它不是一些导演眼中的青春,关于杀戮,小三,堕胎。青春不是战争故事,不是情爱纪录片,也不是家庭纷争剧。
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微风拂过,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一天到晚上课犯困,偶尔放纵自己跟身边人把酒欢歌。
是的,我在电影《过春天》,看到了这些,没有过多的跌宕起伏,她就是讲述一个女孩初窥社会的成长故事,没有伤痛,没有悲惨的结局,只是生活中一段颇有波澜的经历。
2.
影片开篇,一个身着朴素校服、梳着干净马尾女孩慌乱地跑进地铁,她要过去香港上学,傍晚再回到深圳,每天经过出入境关口,成为她生活的日常。她在深圳有家没朋友,在香港有朋友,却没有家。这样的特殊身份造成了她对地域认同感的缺失。
她和闺蜜有一个心愿,去日本看雪,她们想象着那边有白雪皑皑的美景,她们入住在一个有榻榻米的酒店,她们可以泡温泉,可以做任何事。
她们许下心愿的那一天,佩佩刚过16岁,香港16岁可以正式打工了,于是她开始找兼职赚钱。一次偶然,她接触到了香港的水货集团,在领路人阿豪的带领下,她成为一名“水客”,每天放学后偷带几部iphone过关回深圳,过关检查大概不会检查到瘦弱穿校服的学生,她在这个行业愈加游刃有余。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自身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佩佩家庭分裂,父亲是个货车司机,母亲当小三终日浑浑噩噩,在这两边她都感受不到完整的爱,来到水货集团,她找到了存在感,不管是集团“花姐”还是阿豪。所有人都礼貌称呼她为“佩佩姐”。
也许是她还无法分清楚这些水友是不是真心把她当朋友,也许她都懂得他们想要她做什么,但于她而言,她在这里确实收获了快乐,那是过去不曾有过的。为此,她愿意冒险尝试做一些事情。
3.
在集团里面,对佩佩而言,有一个人比较特殊,那就是阿豪。
香港寸土寸金,许多人和他一样打着几份工,他拥有不符合年龄的成熟,在外界,她是摆大排档的,在内部,她是水货集团的资深人员。
也许是有着同样的不愿诉说的经历,他们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所以阿豪劝导她收手,还带她上去山顶,这是他内心不愿与别人分享的地方,在那一刻,袒露在佩佩面前。
香港的城市灯火璀璨,一座又一座高楼耸立,她们站在山顶上,一种朦胧的暧昧交织缠绕在那夜色中,他开始靠近她,他低头往她嘴巴凑过去。她紧张局促,她也兴奋不安,她等待着,看着她的靠近,然后她只听到他说了一声:“好多蚊子...”他便离开了,情感到此戛然而止,却有着无尽遐思。
电影里最性感、最暧昧的一场戏,是在一个充斥着红色光线的房间里发生的。阿豪和佩佩打算干票大的,一次带很多iphone去深圳。
两人撩起衣服,用胶带把iphone一个一个的在对方腰间缠了一整圈,不经意的眼神对视,情愫溢于言表,在逼仄的空间里,萦绕着沉重的呼吸声还伴随着胶带撕扯传来的令人心醉的声音。
“他们天真又性感,懵懂却浪漫。”
“没有赤裸裸的肌肤相贴,却让人疯狂心动。”
官方的宣传语,把青春期的青涩和欲望完全展现出来,我却觉得形容恰到好处。
导演对于青春爱情的描写极其克制,就像她所说的:“两人的感情,我理解是青春期的荷尔蒙,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4.
《过春天》这个片名起的真好。原意本是犯罪走私的行业话语,而一群正值青春的少年演绎出来的,又多了一些很晦涩,很暧昧的韵味。
电影也出现了很多有意象的东西,譬如被囚禁的鲨鱼,就好像两地奔波没有身份的佩佩,她一直在一方土地中挣扎,想要挣脱所有的束缚,从一开始出现在鱼缸中,到最后被佩佩放生大海,这意味着佩佩开始面对自己身份,面对父母的释然。“雪”的意象作为一条线索直到结尾,她是一种寄托,别处生活的寄托。所有被压力裹挟没有生活的青年,都有那么一片雪地,那是一个美好的春天。
影片真实而克制,导演没有把一个女孩的痛楚剥开,而是以一个温和的方式,去向外界透露其中的一角,整部影片对女孩家庭矛盾和青春的暧昧的处理点到为止,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