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的普遍使用,之前很多多年没联系的同学及故友,都通过微信的互相推荐,加上了好友,即使有的没有加上好友,也被拉进了各种因有共同身份而建的微信群里。例如各个阶段的同学群,闺蜜群、老乡群等等。
上周星期六晚上八点多,我正骑着电瓶车在回家的路上,我的手机突然信息提示音不断,连响几十声。这阵仗让我有些意外,因为除娘家家庭群外,其它的群聊我都设置了消息免打扰。
回到家我赶紧拿出手机一看,原来是我娘家邻居家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年龄相仿的闺蜜建了一个新微信群,群名叫“一群疯女人” ,一共11位女人。
因大家都用的网名,我也不知具体是哪些人?但里面有三四个是我的微信好友,都是小学同学,坡下的堂弟媳也在群里,因此我估计这11个人都是我们同一个村的小学同学。
我点开时里面有几十条语音信息,主要是群主、坡下的堂弟媳、一位在广州打工的同学,还有两三位不是我的微信好友的群友在里面互动。
我没有跟她们打招呼,第一天就开始潜水,并立即将信息关了免打扰。
群里还有另外一位一直没有发言的女同学,她婚后一直在我们服务菜市场卖鱼、卖龙虾、螃蟹等水产,听说赚了不少钱。之前她跟我很要好,这几年联系少了,友情也慢慢淡化了。
这几天,群里的热闹劲儿肉眼可见地退了潮。从刚建群时的叽叽喳喳,到现在只剩群主和两个活跃分子每天象征性地发句早安晚安,眼看就要彻底沉寂了。
我的手机一直内存不足,很想立马退出此群聊,但碍于是我娘家邻居闺蜜建的群,这么快退出群聊,有点不好意思,还是默默地待一段时间,让大家慢慢忘记了此群时再退出来吧!
其实对这种同学群、老乡群、闺蜜群我早就没了兴趣。2015年我刚用智能手机时,高中、初中、小学群陆续建起,几个上学时的死党千方百计联系上了我,加了我的微信,我们寒暄几句后却发现,已经分开了二十多年,各自的生活轨迹早已岔开,能聊的话题少得可怜。更让我别扭的是,群里隐约能看出大家的境遇,我是混得最不好的几个同学之一,总有些自卑,待在里面感觉浑身不自在,后来干脆退了所有的同学群。
还有件事让我对所谓的友情凉了心,让我意识到友情是建立在你有我也有的基础之上的。
前几年,我曾因为某些原因欠了不少债,一度过得很窘迫。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想找亲人、同学、朋友周转一下。
同学中,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高中时最要好的闺蜜,她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大学教授,收入颇高。但我自卑得没勇气打电话给她,只给她发了条信息说我遇到困难了,想找她借点钱。我没有提具体数目,只在心里盘算着借五千,如果她肯帮,再试着找其她几个条件不错的同学闺蜜各借几千。
可信息发出去后如石沉大海,一点回应都没有。连她都没回应,我就更没勇气找别人姐借了,因为学生时代,她算是比较慷慨的人。
无奈之中,我又向我在社会上结识的朋友开口借钱,结果也处处碰壁。
真是人心不可试!平时情谊再深,只要你开口找他(她)借钱,人家都会怕你,甚至会远离你。
最后,还是我的娘家姐妹倾其所有地帮助了我,让我走出了困境,熬过了难关。
过了很久,那位教授同学才回信息,说微信骗子多,她不能确定是不是我本人给她发的信息,怪我没有打电话直接跟她说,还说她自己只是表面风光,实际日子也过得紧巴。
可她不知道,我能鼓起勇气给她发那条信息,已经耗尽了我所有的面子。她若真想帮我,哪怕回条信息问问情况,也能辨出真假“美猴王”。我只回了句“没关系,都过去了”,之后便再也没有跟她联系过。
或许,人和人之间的缘分本就有花期。上学时的情谊再浓再真,也经不起岁月的打磨,大家所生存的环境迥异,际遇大不一样,因此再难回到当初并肩的模样。
自此之后,我更不相信友情了,更加信奉: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通过这件事,也使认识到:退出一个个群,不过是放下一段段早已走远的过往,而打虎需要亲兄弟,那些血浓于水的亲情,才是该握紧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