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的情绪有些低落,一直打算提笔写,但是不知道写些什么,题材我倒是不缺,但是就是不想写,最近学习的一些知识有好多还没有琢磨明白,也就不想写。
前两天在听罗辑思维的时候,说到了一个话题,对我有些触动,说的是当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关于预期回报是长期回报还是短期回报的问题。
仔细想想,我们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预期回报,只是这种预期有的时候比较明显,而有的时候是隐藏的,给人的感觉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啊,什么预期回报啊!但是,如果仔细想想,预期回报是伴随每一件事情出现的,只不过有的是别人给予的回报,有的只是自己内心的需要。比如关于捐款这么一件事,有的人就做的很低调,几乎没几个人知道,而有的人就做的高调,搞得沸沸扬扬。我们不去讨论哪种做法的优劣,因为都是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做好事。但是看背后的逻辑,就是预期回报的不同。
我的妻子老家是云南,她小的时候弟弟妹妹有好几个。她父亲把手一挥,这个娃不要去上学了,在家里帮忙看孩子,放羊做饭吧,结果就是现在才开始学习认字,因为现在社会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如果不识字,自由行动的空间太小了,自己做火车都做不到。就不要说别的事情了,根本无从谈起。粗略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因为她父亲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帮忙干活,照顾更小的孩子们,结果造成的结果是一个人的发展空间被锁死在一个非常小的空间里,不能发展。因为这件事,我妻子现在提起这事来还是颇有微词,虽然也能理解父母的不易。我现在经常鼓励她,慢慢学,不着急,一定能学会的。
我的内心里有一个更大的希望就是,当一个人能识字以后,才可能阅读书籍,才可能实现自我成长,才可能明白什么是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选择的预期回报有的是即时的,短期的,有的是未来的,未知的,每一种选择最终造成的结果会非常不一样。
现在,我的孩子们一个上小学,一个幼儿园,我的选择是在童年的时候陪伴她们,而不是选择离开她们去打工,虽然打工能增加我的收入,但是这只是短期利益,而我选择的是孩子们的未来,是更长远的利益。
我身边的很多年轻父母们选择把孩子放在家里让父母带,夫妻双双出去打工,理由是挣更多的钱,给孩子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和生活条件,我不否认这些选择是正确的,但是却不是完全正确的。虽然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少年们的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是带来的心理创伤可能会在他们长大以后才会逐渐显现出来。
因此,我的建议是,如果不一定需要夫妻两个都去打工才能支撑家庭费用的,一个人出去打工,一个人在家里带孩子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在外打工的那位还要经常和孩子们视频交流,让孩子们觉得父母始终都在身边。
现在回到前面,说一下罗辑思维里面的提到的原子弹的故事。那是在二战初期,德国人掌握的造原子弹的科学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希特勒的选择是如果研发一种武器不能在六个月里投入战争,就得往后放。而美国总统罗斯福收到了科学家们的联合书信,催促美国赶紧投入研发原子弹。而在约见一位科学家的时候,罗斯福总统问了一个问题:这东西投入经费研发什么时候能造出来?对方的回答是:不知道。但我们认为能造出来。结果之后几年,美国总共花费了20亿美元,其中美国财政部提供了14700吨白银,最后终于成功的研发出原子弹。
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是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那就是做一件事的预期回报!你的选择就会决定你以后的结果,而且必然大相径庭。
面对选择,我们怎么办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