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人通过读书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身负巨债到逆袭成为CEO。在我们作为看客的同时又能身如其境,这本书不是去掉上下文的干货,也不是鸡血满满的煽动文,而是有前因,有后果,有情感的故事书,还是有温度有方法的行动指导书。
在践行每一步的时候,我们可以自我代入,看看主人公会在那种境况下会遇到哪种的问题,他是通过哪种措施对待并解决的,让我们把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让书更能发挥它的效用。
最后书中的主人公获得了成功,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通过读书改变自己?为什么这读书的游戏我们没有打怪升级获得成功?
以下是我总结的四点:
1、没有读书导师:生活中没有像会一或李智厚这样的导师,给你读书的指引,遇到困难时像天使一般的降临帮助你度过难关:指引你怎么读书,看什么,怎么看,怎样调节心态。《刻意练习》中阐述了导师的重要性。一位优秀的导师能够从局外人的角色清晰看待所处阶段,给你提供正确的方法,及时反馈,及时激励引导。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导师,就需要自己来给自己制定计划和奖惩的激励措施,可以依照这本书,把他当作无言的导师,把它作为模版,参照行动。
2、方法不对:文中主人公从培养读书习惯,到精于专业,到读书狂人,是有阶段性的。每一期都有相应的目标性。
初期,100天读33本书,是读书习惯读书兴趣的培养,选择的书籍是自己感兴趣的书,目的是让读书变成像一日三餐的习惯。
中期,1年100本书,读书的目的是读有所用,读专业书籍,在所在专业领域里成为第一。
后期,是见牛人,1年365本书,这些是自我启迪与思维升级类的书,也有跨行业跨领域的书,这让思维打破疆界,链接升级。
读书有方才能循序前进。
3、量太少:“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偏执狂”,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需要专注读书狂10000个小时,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质变。每本书都是一个人精华的总结,都有30年左右的功力,读100本就是3000年的功力,读1000本,就离修仙不远了。一般读书为的是兴趣、休闲或开拓眼界,只是轻毛细雨,没有镌刻的力度。古者有寒窗苦读数十载,今也有披星戴月日读书。抓住每时每刻去啃书吧。
4、没有复盘:好的书籍值得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只有输入没有吸收再次输出的阅读都是耍流氓。书还是书,和你无关。看书要记笔记、写书评、写观后感,多输出,勤思考,把书中的内容变成你自己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简单的话,确是最贴切的道理。精进上升之路上,每本书有30年的魔法,多去摄取吸收,让自己百炼成精。
最后分享文中的读书四部曲,与之共勉
1、100天33本书
2、一年100本专业书
3、100天采访10名CEO
4、一年读365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