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后,楚国实力大损,接下来的几年间一直休养生息,没有什么大动作,直到六年后晋文公去世,楚国人终于按耐不住了,发兵攻打陈国、蔡国这个两个二五仔,领兵的是楚国的令尹斗勃,城濮之战时此人是成得臣的副将,掌管右军,也就是陈、蔡两国的军队,这次出兵不知道他有没有发出“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感慨。此时正是晋文公刚死、秦晋爆发崤之战的关键时刻,晋国无暇顾及南方的战事,于是陈、蔡这两根墙头草又一次倒向了楚国。
第二年,鲁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晋国在收拾完了秦国人之后马不停蹄的出兵对抗楚国,领兵的是前文出场过的熟人、“华而不实”阳处父,他领兵直接攻打蔡国,楚人好不容易才找回一点面子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斗勃领兵去救援这个刚刚收回来的小弟,晋、楚两军隔着一条河对峙了起来。
蔡国毕竟距离晋国比较远,晋军的后勤很快就跟不上了,而且阳处父也不想继续跟楚人这么耗下去了,此时晋襄公刚刚即位,作为国君的老师他在国内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但是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国又太没面子,而且万一撤退的时候楚国人追上来的话那就不只是没面子的问题了,为了能顺利脱身他想出了一条妙计。阳处父派出使者对斗勃说:“咱俩都在这里耗着实在是没有意思,不如约个时间堂堂正正的一决胜负吧!你要是有种的话我就后撤三十里让你渡过河来跟我决战,要不然你就后退三十里让我过河也行。”稗子当初读《左传》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还以为自己眼花了,难道是某宝的奸商把《晋书》伪装成了《左传》卖给我了?这个剧情怎么看都有很眼熟啊!
斗勃很显然不是苻坚大帝,他听了这些挑衅的话之后当即就要过河教训那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晋国人,不过被手下人拦住了,大家的看法很一致:“晋国人那是大大滴狡猾啊,他们的话一句都不能相信,万一他们趁着我们渡河的时候偷袭怎么办?所以安全起见还是咱们后退三十里让晋国人过河吧。”斗勃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带领军队后撤了三十里。(所以说你们这些长点心好不好啊,事情发展到这里已经完全朝着“淝水之战”的剧本走了啊!)。历史往往不一样,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话实在是太有道理了。
不过这个“晋”不是后来的那个“晋”,阳处父也没有谢石、谢玄、刘牢之等人以一当十的勇气,楚军后撤之后他立即行动了起来——也转身往后跑了,一边跑路还一边在路边社发布小道消息:“楚人已经怕了我们了,所以不战而逃了,咱们就别追了放他们一马吧。”
阳处父拍拍屁股走了,回国投身于赵盾和狐射姑之间轰轰烈烈的政治斗争中去了,斗勃可就惨了,他被涮了之后还没有回到楚国就迎来了楚成王的使者,原来楚国太子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阳处父放出的流言,就添油加醋的向楚成王告了一状:“斗勃这个家伙一定是收了晋国人的贿赂,所以才不跟晋国开战的,简直丢我们楚国的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的记载是:“受晋赂而辟之,楚之耻也,罪莫大焉。”成语”罪莫大焉“就出自这里,意思是没有比这更大的罪了。楚成王大概是真的老糊涂了,在太子的忽悠下居然又一次派出了使者逼死了自己任命的令尹,这已经是他杀的第二个令尹了,好在也是最后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