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想过自己在读完这本“故事书”后会有什么波澜的情绪感想,因为我一直把它当做半真半假的故事来看的,(我觉得所有的故事都是半真半假的,更多的情况是假多于真的的),我是因为喜欢作者虹影的文笔,又看过一点电视,所以才看这本书的,但是,就在刚刚读完最后几句话“客舍如家家如寄,谁问花开尚如昔?”时我把书合上,心里却只有一个念头,希望这故事就是假的,是作者为了提升自己的文笔和发挥想象力来哄骗读者的,希望从来没有常爷,没有筱月桂和余其扬,就连新黛玉也没有就好了,希望这书里的每一个人物其实都不像作者写得这样,所有那些曲折的情节和经历都是作者编排的,可是作者文笔凝炼,没有什么多余的废话,别说心里活动了,有时连情节都是一笔带过,这倒真让我觉得这些都是真的了。
以往我看到好看的故事,总希望故事是真的,这样才能激起人生活的希望,不会觉得日子平淡,索然无味;以往我看上海,总会想到30年代的上海滩,觉得那时的上海时局纷乱,军阀混战,有英雄也有奸雄,人人可以见利忘义也可以舍生取义,为财为利而拼杀也为梦想而战斗;以往我看到年代历史剧,总觉得最后做到最高位子上的那个人,已经手握大权,天下尽在你手,怎么还愁眉不展,内心荒凉,你不是已经为了今天这一步做尽了心狠手辣的事了吗?此时就觉得他们曲高和寡得有点矫情,已经有了如此成就,凄凉一点不是应该的吗?
可是如今我读到了这个乡下穷苦人家没人要的小丫头最后奋斗成为风靡上海,有权有势,才貌双全的上海王的故事时,却不希望它是真的了,也不喜欢30年代那个飘荡着旖旎软绵的歌声同时硝烟弥漫,可以让人在炮火中纸醉金迷,一掷千金的上海了(曾经它确实一直吸引着我),也看到如筱月桂一样的那些位高权重的人确实是孤家寡人,心里空洞的可以装下另一个宇宙,绝望悲凉的不想再活一次这样的人生,能回想起来的最温情的都是最开始的时候,这些都是真的,没有在煽情。
筱月桂最后怎样了?余其扬最后和她白头偕老了吗?这些书里都没有交代,但是书读到此时你会发现这结果也不重要了。如果此时我身边有另一个也爱读书听故事的人,我愿意此刻就把这本书送给他(她),不是作者写得不好,只是他们的故事太过真实可信,反而让人伤心,不是因为他们不相爱,他们彼此爱得火热又深沉,所以才更加可惜。两个人的一生中都不是只有彼此,可为什么还是让人心痛叹息?书的末尾处,筱月桂取得的所有成就,所有众人艳羡的目光和令人惊叹的头衔,都直视着她,让她此刻的内心更加荒凉和卑微。我不会再说好歹你还拥有一切权利和财力啊!这些身外之物每增一分,你的悲凉就多一分。
我愿自己从未真正读过这本书,从未让自己的想象在他们的经历里穿行,就像我愿他们从未遇见过彼此一样,谁也没有遇见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