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最近跟我探讨一个话题,是关于要不要焦虑未来的事情。
当我写出她这句话时,我突然觉得可以用另一句话代替,要不要现在就焦虑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呢?
当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个焦虑上,潜意识就像一个雷达探测器,自动识别出它发出来的讯号,而且根据吸引力法则标准,有可能让你的“梦想成真”。
只不过这个梦想会让我们拥有不那么美好的感受,甚至会在焦虑中无限沉轮。
你愿意相信什么,就可以拥有什么,前提是你是否愿意持之以恒的相信你相信的。
当一个人不能很好的与自己的内心冲突相处时,TA通常会不自觉的去相信自己被焦虑追逐的事情,并且深深焦虑着自己的无力。
那么,即使表面意识层面上去相信美好的事情,美好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因为潜意识才能掌控你的人生,我们要学会与它好好相处,并且把它驯服,你才有可能过上你想象的美好人生。
所以,焦虑未来要发生的事情,有可能是压抑在潜意识里的一个信号,这个信号提醒你,向内看向自己。
焦虑的起因是源于闺蜜家小朋友在幼儿园发生的一件事情,小朋友在老师要求集体洗手,然后回来坐等吃午饭的环节里,不小心碰撞到了别的小朋友。
用闺蜜家小朋友的话来说,还没等她说对不起,老师就罚她站立走廊里。
小朋友也许当时并不服气,便几次尝试回到教室,都被老师强行制止了。也许老师的力度有些大,孩子委屈的站在一旁哭了起来。
没想到另一位老师,居然过来撇给孩子一句话,“你还没上小学那,到时候小学老师管你们会更加严厉,让你们哭都找不到调儿”。
闺蜜家小朋友因为这句话,哭得声音更加大了。谁告诉大班的孩子就不允许哭了呢?这是闺蜜给我传递过来的灵魂拷问。
她说一开始,她有些为自己女儿的老师不分清红皂白的惩罚孩子而感到愤愤不平,后来一想,怎么把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做到呢?这不是在难为别人,这也是在难为自己。
让自己不好受,对方不如自己所愿时,就去指责对方的各种行为不妥,并不是在难为别人,而是期望别人能够达到一定的维度去理解共情到自己,这个本身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让对方做到。
通常能够理解到这一步时,也许我们的感受就会好很多。甚至也会放过别人和自己。
随着愤怒被一点点稀释后,她随即而来的便是隐隐的担扰。
“对呀,我家孩子现在还是那么一遇到小事儿就哭哭啼啼,那么在上小学后,老师们都清一色的这么管孩子,这可怎么办呐?”她神色凝重的望着我,这焦虑的感受就如吹鼓的气球,有一种一弹既破感。
我很佩服她对老师投射出来的焦虑,有一种被稳稳抓住的感觉。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无意识的投射性认同。
所谓的投射性认同是在婴儿的早期阶段,发生的一种原始交流方式。是婴儿将试图感知、组织和管理的多种来自TA自身内在和外在刺激和体验,TA无法用言语描述TA自身感受时,TA就会用投射性认同的方式,诱发出母亲心里和TA一样的感受。
举个例子,当小婴儿出生后,随着母亲的细心照料,虽然TA们暂时无法言语化,但细心的妈妈,可以从孩子的哭声中感受到孩子的渴求,比如说是拉了尿了渴了还是求抱抱。
闺蜜是从孩子的言语传达中,感受到了老师投射出来的焦虑,同时她也认同了老师严厉的焦虑,但“怎么办”在无声中传递出来的就不仅仅是她一层的焦虑。
比如说认同了老师的焦虑,同时无意识也感受到老师传递给弱小孩子身上的压力焦虑,显然在孩子面前暂时是无解的,这是孩子的焦虑又被做为妈妈的闺蜜感受到了,再加上她本身被激发的无意识焦虑夹杂在一起。
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毛线团,却找不到线头的凌乱……都说中年老母的岁月多半都是一地鸡毛,分分秒秒拉扯你进入焦虑的深渊去看看。
这时候,我们真的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与空间去消化,如果消化不了,可以见诸行动找个好友吐吐槽,正如我的闺蜜。
她以为她焦虑的是,孩子的哭泣是她解决不了的,其实背后还隐藏着很多她未剥离开的来自别人的焦虑,她未好好梳理。
首先,我们来看看老师跟孩子说的那句话,且不说不分缘由的只看行为结果,粗暴的罚站是否符合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标准了,还用这种语言去片面透露孩子要适应的信号,真的没有必要。
因为老师都理解老师们的心声和言行,才去这样引导教育孩子吗?还要让弱小的孩子去适应这种环境,用恐吓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我们有权利say“ N0 ”不是说?
谁能保证老师都清一色这么简单粗暴?我们全面素质教育的春天,才刚刚开始,别让极个别老师的存在,就让家长质疑自己在渡着某种意义上的寒冬。
当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如此,我们便会放弃一些灾难化思想。我们是不是轻松很多?所以老师的那番话,只不过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惩罚借口罢了,不必太过认真。
我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生而为人,都会犯错,那么当我们犯错的时候,我们这个人还是好的,只是我们的行为在某个当下不符合事宜,我们便可以从互动关系中去矫正自己的某些行为,去符合行为标准就可以。
当孩子知道自己是足够好的,并且能够内化到自己的心中时,TA便不会因为自己不合事宜的行为而轻易的否定自己了。
当TA不再否定自己时,便不会轻易掉入不良情绪的感受漩涡里去,也就容出一些空间去处理自己发生的事情了。
当孩子接收到被否定的信号时,TA会很轻松剥离开老师的话语中到底有哪些含义。哪些行为可以适当去改正,哪些话语没必要那么当真的吓自己,听听就可以。
也许这样的方式,会减轻不少孩子感受老师的一部分焦虑,当然,往深处讲叫做能够做好主客体分离议题。
能区分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是家长需要自身做到,并熏陶给孩子的。
孩子只需感受自己的行为本身带来的感受,并且进行有效的自我处理,这是活在当下的一种能力。
当然,在年龄尚小的孩子里,TA们一定会遇到TA们自己处理不好的感受,我们家长需要耐心的去破解孩子的迷团。
当我们一遍遍重复类似的体验时,我们便让孩子在挫折和逆境中学会了如何成长,前提是家长能够安抚到自己和孩子的焦虑,并且能够涵容转化成孩子可以接收的信息。
这又说回来了,闺蜜与老师传递过来的焦虑沾滞在了一起,没有了空间去转化,她自然认同了那个未来还不一定发生的焦虑来让自己焦虑。
那么,就把那个感受暂时放一放,微微凉一下,也许别的感受才会乘风而来。比如说真的就会这样吗?那个时候我的女儿会不会成长坚韧了许多?会不会更有方法了呢……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为什么要用一种可能性锁死未来的人生呢?
当我们容出时间空间来,把未来就能还原给未来,我们只做我们当下可以做的事情,并且有效的处理焦虑,我们才会在有掌控性的当下,去期待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