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典可以传诸万世呢?因为它既先在、主导又永恒。其背后的原因是从人性出发的,而人性是千古不变的,所谓“天不变,地不变,道也不变”。这种记载天经地义道理的书,后来就被称为“经”。
“五经”的次序是:《易》、《书》、《诗》、《礼》、《春秋》。这是历史的序位。历史中最先出现的《易经》,然后是《尚书》。《易经》起源于伏羲,伏羲属于三皇,《尚书》记载尧舜,尧舜属于五帝,所以《易经》在先。再来就是《诗经》,这有商颂,比《尚书》再晚三代。再来《礼》,《礼》是三代的最后一代,周公制礼作乐的礼。再来就是东周的《春秋》。这是历史的排序。
另外一种排序法,是我们去读经去研究这些经典的顺序,也就是它的亲切和难易的顺序。最亲切的是《诗》,所谓“兴于诗”,所以接近“五经”从诗读起;然后《书》是历史,所以“诗”“书”常是连在一起说的。再来就是《礼》,“兴于诗”以后“立于礼”,心中有所感发以后,你必须要注意节制、次序,这就是礼。所以先《诗》、《书》再《礼》、《乐》,然后再来读《易经》。《易经》讲人心而通于神明,是所谓的天人相感通的书,所以从人生通到天地宇宙,先要把人生的事、人生的学问做好了,《诗》《书》《礼》《乐》读好了,再读《易经》。最后读《春秋》。其实《春秋》是要把天心在人间展现,司马迁说他所做的《史记》是“究天人之际”,“究天人之际”不就是《易经》的学问吗?“通古今之变”是历史的学问,“成一家之言”是文学的学问,文史哲是相通的,所以《春秋》是最后读的,必须对人生的意义有所体悟,才知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整个世界的方向,以及每一步对每一件事情、对每一个人作如何恰当的处理,所以《春秋》是最高明的学问,最难得的学问。因此“五经”的难易排序以《易》和《春秋》为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