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rǔ )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注释】
许仁图《子曰论语》:“‘畏’,兵灾危难。‘后’,失散落后。”
《正义》:“《曲礼》云:‘父母在,不许友以死。’颜子事夫子犹父,故云:‘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
孔子在匡地受到了围困,颜渊最后一个赶到。孔子说:“我还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先生还活着,我怎么敢死?”
【浅析】
我们先讲一下,匡地之人为什么要围困孔子呢?因为当时有个鲁国人叫做阳虎,孔子跟阳虎长相颇为相似,这是其一。而且当时阳虎坐车时有一个车夫叫做颜克。
后来颜克拜在孔夫子名下,成为了孔子的弟子,到匡地是给孔子驾车的人也刚刚好是颜克,这样就让匡地人认为里面做的孔子就是阳虎。
阳虎其人曾经迫害过匡地人,所以当匡地人看到孔子时,怎么能放过他,就想把他抓起来以牙还牙,没想到他们认错了人。
这一章其实主要叙述的是孔子和他的得意弟子颜回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从对话中感受到师徒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是颜回随同他的老师孔子一同出行,不幸遭遇了匡人之难,两个人更是不小心走散了,孔子先行逃了出来,颜回却迟迟不归,孔子也是甚是惦记。
一度担心颜回被匡人所害甚至寝食难安,不想颜回突然出现,因此才有了“吾以女为死矣”之说。颜回见到老师以后,更是情不能抑,回曰:“子在,回何敢死?”
这段话真的让人相当感动,一方面是孔子对颜回的牵挂和担忧,一方面是颜回那句,老师还在,我怎么敢去死呢?他绝对自己还没有完全尽到孝,他必须好好活着才是!
同时颜回说那句话也是在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挂念之情,我们知道,孔子和颜回之间的情谊是亦师亦友的,记得之前我们学习中也有提到过,颜回其实是把老师当成父亲一样来尊重的,这也就是所谓孔子犹夫的直接提现。
【原文】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释】
季子然:姓季孙,名平子,字子然,乃季孙如意之子,鲁国季氏的同族人。因为季氏任用子路、冉有为家臣,所以季子然向孔子提出这个问题。
大臣:重臣,尊贵之臣。
具臣:具备了臣子的资格。
然则从之者与:那么他们会追随季氏一样做吗。从,跟从,追随之,代词,这里指季氏。
弑:音shì,封建时代臣杀君、子杀父母。
【译文】
季子然问老师:“仲由、冉求算得上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先生在问别人,居然是问仲由和冉求。
人们说的大臣是能够用道事奉君主,做不到就会辞职不干;现在仲由和冉求,可以说具备了做臣子的资格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追随季氏一样做吗?”孔子说:“杀.父亲与杀.君主的事,也是不会跟着做的。”
【浅析】
在这一章中主要是讲述了孔子与他的弟子子然之间的对话。子然也就是季子然,先是子然问孔子,子路和冉有已经很有学问了,他们够不够的上是大臣。
孔子的回答还是他平时评价弟子们常用的那种态度,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孔夫子是非常了解他的这两个弟子的,他当然知道他们两个若是按严格意义上来讲的话,距离大臣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他们仅仅只是具备了一个做臣子的资格,但若是充当大臣,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因为他们还远没达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孔子这里指出“以道事君”的原则,他告诫冉求和子路应当用周公之道去规劝季氏,不要犯上作乱,如果季氏不听的话,那就一定要辞职不干。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在心底认为,君与臣之间的关系无外乎道和礼。他要求臣与君一样,都必须遵循道义和礼仪。
如果季氏干出了弑.父杀.君的事,那么这种不合乎礼仪道义之事,冉求和子路就必须要加加以干涉才算合乎礼法。
其实孔子对他的所有弟子都是非常了解的,弑.父杀.君之事他们干不出来,也不会看着别人去干,当然了孔子的话也左右着季氏,弑.父杀.君这种的事是万不可为的。
就比如我们在公司企业做下属,有些事可为,有些事不可为,可为之事当尽量而为之,不可为之事,打死也不能为,好的员工还应该时时对领导提出友善的建议和提醒。
一个人以利某事,还是以道某事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论语》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一个有君子风范的人,他谋的是道,每做一件事考虑的都是这件事是否合不合乎道,绝不是看这件事是否有利可图!
其实我们的言行举止就是我们心中的外在表现,如果我们是图谋利益的,那么从我们的心念,我们的思维与行为中都会被别人看得清清楚楚,所以顾客和身边人的流失就是必然的!
因此说做生意也好,在单位工作也好,只有讲求道义的人,才不会把名利看的那么重要,不会去巧言令色,为达目不顾原则的哄捧他人,只有我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所想,为顾客所急,才会被认可!
《论语》今天就学到这里,最后欢迎各位志同道合的友友加入我的简书会员,让我们一起在简书开心的学习、分享、交友、玩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