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月1号春季入园季的到来,米乐也成为众多新入园小朋友的一员,好多孩子都经历了最初的新鲜好奇,到现在的拒绝不适,其实,其中的原因也不尽相同,这次我专门从非暴力沟通的角度,聊聊我看到的孩子入园沟通。
非暴力沟通四个要素就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以及自己和对方两个维度。
观察,不带评论,就好像在眼睛里装了一个微型摄像机,只描述你所看到的,而不加评判。
孩子在第一次离开家在陌生的环境中要生活一整天,入园的时候,不舍、大哭,是很正常的,如果换做成人在新的环境中也会有各种不适。当年刚上大学第一次离家就因为军训的辛苦在大早晨跟妈妈打电话哭的稀里哗啦(我也有小孩子的时候嘛~)所以呢,我们需要理解到他们的情况,无需跟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毕竟每个孩子都不同,接受生命的不同。
同时,我观察到好多家长,包括我在内,会把哭泣的孩子直接交到老师手上,自己赶紧撤离。也许是因为老师都有交待,家长无需逗留,也许,我们心中都有那份着急离开,希望可以转移注意力来让孩子平静下来。
感受
感受,他人言行,也许和自己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感受的起因,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己的需要。要把感受与想法分开。
米乐每天都会有意无意的跟我讲幼儿园的事情,会跟我一起玩幼儿园的各种扮演游戏,可是当她说: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我确信,她在入园时候的不舍并不是不喜欢幼儿园,只是,她没有说清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她的感受就是紧张、忧伤,不愿意跟我分离。仔细想想,确实很容易体会,要不哪有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十八相送,哪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流传诗篇。
而作为妈妈的我,在分离时候,也会不舍,也会焦虑,尤其,当我给足了米乐亲子陪伴的时候,她还不想跟我分开,我会很有“不耐烦”、“不满”、“恼怒”、“着急”的感觉,心想该陪都陪了,怎么还这样呀。
需要
分清问题和情绪,这里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需要,不做情绪的奴隶要作成长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需要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对它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我们无法通过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要把需要和价值观分开
孩子当表现出不舍时,他们的需要是什么呢?我想更多的是再说:妈妈,你多陪陪我,好吗?我要在幼儿园一天,一天见不到你,晚上多陪陪我!我要证明你是爱我的!只是小孩子只会用哭闹来表达。
作为家长的我让孩子入园哭的时候,我的需要是,孩子体会到妈妈的不舍,同时我们需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全身心做什么事,妈妈工作的时间需要工作,宝贝上幼儿园的时候需要上幼儿园,并非越俎代庖地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替孩子解决问题。
请求
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如果我们的请求越清楚,就越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要把请求与命令分开。
孩子在分离的时候,他们的请求其实就是让我感受到你的爱,我希望和妈妈可以理解我不愿意分开的心情。
我们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他们我们和他们的感受一样,不愿分开,会不舍,我们工作的时候也会想他,晚上我们会和他们一起玩游戏,我希望你可以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一起玩滑楼梯,多喝水,睡个好觉。
具体操作反馈,下周分享~
参考书目:《非暴力沟通》
2017年跟圈妈一起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