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曲《渔家傲》,棉枝看罢泪涟涟。我笑大姐何至于,不识真心亦妄言。棉枝感动于孩子的世界多么美好,多么容易快乐,无限宽容大人对他们的不理解。本来我还想调侃棉枝的,结果她这么一说,反倒觉得自己肤浅,正如棉枝引用哲人的话: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悲伤?我拿自己的妄言来挑衅别人的真心,吾之过矣。
昨天晚饭后打开电视机,《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跳入眼帘,二话没说,按下了播放键。明明是一档美食节目,看着看着却不禁泪眼婆娑,喉咙处止不住地哽咽。真是报应啊!“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悲伤?”这句话狠狠打了自己一耳光。
美食节目竟然让人潸然泪下,正如很多“厨神”电影里的最高境界那样,最能打动你的,并不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深入骨子里的味道。可能每个人的感触并不一样,有人品出了喜悦,有人品出了悲伤,有人品出了一份恬淡和自得。但能深入骨髓的肯定是人性升华的东西,是可以撩拨你那颗赤子之心的,某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得到的东西。那便是你的真心,正如鱼也有悲伤一样,我们不是鱼,不知道罢了。
这个月忙于作诗,猛子和强伯伯调侃说拿几行字来忽悠一千字的作业。这里,我也想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悲伤?”没写过诗,不知道写诗的艰难。从前我也作过几首歪诗,也曾经认为写诗不是什么难事,即使这个月写了几首下来,虽然磕磕绊绊,也觉得不是什么难事。但翻开厚厚的唐诗宋词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鄙陋和无知。
写诗既考究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沉淀,更在于诗词的意境。而这个意境不是用简单的文字就可以堆砌起来的,而是真心的流露。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是李白的《菩萨蛮》,他还有一首《忆秦娥》,这两首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初读这首词,就被其中的两句深深打动。“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以前只知道李白是诗仙,不知道他的词曲竟然还是百代之祖。仅仅这一首《菩萨蛮》,就不得不让人叹谓。没有华丽的词藻,简单的几笔勾画,便把时间、地点、景物、人物、事件和浓得化不开的感慨,熏染成一幅美不胜收的中国山水画。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迷茫而踌躇,孑身一人登上暮色中的高楼,暗自惆怅。孤立的身影伫立在玉阶之上,看着空中急飞的归鸟,远望一路更迭的长亭短亭,感叹人生的旅程何处才是自己的归途。
这就是所谓的意境。意境中富含哲理,能够激起人们对人生、对灵魂的叩问。意境从何而来?关键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流露。只要真情在,美食节目也可以看得泪如梨花落。只要真情在,我们也可以感知到鱼的悲伤。只要真情在,我们都可以成为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