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女孩打得最烂的牌,不是家境贫寒或不够优秀,而是把人生主动权拱手相让

曾有个小伙伴,大学时谈个对象,被其母亲知道后逼其分手,理由是现在专心学习,谈恋爱分心。

毕业后工作,小伙伴直接回家考公,后来结婚生子也都按照如其母亲的意愿。

不少女生,跟这个小伙伴一样,很少有自己。

高考填志愿是听父母或老师的;毕业找工作也是听家人的建议;30岁时,所有人都说该结婚了,于是也开始相亲结婚……

回头看,你的人生似乎是由无数个“他们说”组成的。你手握一副不错的牌,却打得小心翼翼,甚至还把出牌权交给了别人。

由此,揭开了一个真相:很多女孩打得最烂的牌,不是家境贫寒或不够优秀,而是把人生主动权拱手相让。

01

我们是怎样一步步交出主动权的?

波伏娃说:“被动,顺从,这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强加于女性之上的。”

卢梭说:“不愿思考的人是偏执的,不愿思考的女人是顺从的。”

波伏娃指出,在人类社会的叙事中,男性被默认为“绝对主体”,即参照物和核心。而女性则被定义为“他者”——即相对于男性的“第二种性别”。

简单来说就是,男人是“1”,女人是“旁边的0”。0的存在是为了衬托1的价值,她的意义由1来定义。

由此,女性从小就开始“他者化”的塑造。

想想现在的你要送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礼物,你会送什么?

男孩子是不是送什么枪或车等男生玩具,而女孩子就是芭比娃娃或漂亮的小裙子等。

看见了吗,这就是区别。

小时候,男孩子被鼓励去探索和征服,玩得游戏也是这类。他们追逐打闹,去探索一切,顺着自己的心意。

而女孩子则被鼓励要文静、讨人喜欢以及漂亮。多少女孩子在想出去玩时,听到的却是你是女孩子,不能跟男生一样皮。

同时,给女孩子准备的玩具,也是类似布娃娃这类,而衣服颜色粉红蓝等与男生明显区别的颜色。

经常有爸爸炫耀自己的女儿乖巧懂事,不像别人家的儿子,调皮捣蛋又难带。

另外,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其终极价值与“婚姻”、“母亲”等角色绑定。她的成功是“找到一个好归宿”,而非自我实现。

张桂梅校长致力于教育的一个原因是她想改变一些女性的人生,不然她们只能过早进入婚姻,成为母亲,而后一生被困。

那些女孩接受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了改命的可能。

但是长时间经历这套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女性也会从内在认同“他者”视角,开始用男性的眼光来审视和要求自己:我够漂亮吗?够温柔吗?够不够瘦?

就像网上有不少女性说自己不够漂亮,所以crush不爱自己,如果自己再好看些,是不是……

会爱上你皮囊的人,也会爱上另一个好看的皮囊。

而真爱你的人,是因为你这个人本身,你只要站在那就赢了,什么都不用做。

在我们无意识接受“他者”定位的那一刻,主动权被让渡出去。我们习惯了在别人的剧本里,当好一个配角。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提出了灵魂拷问:“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

02

交出主动权的三大惨痛代价

一句带有讽刺的话语:一生善良,终究敌不过一句“我为你好”。

杨绛说:“有人说女孩嫁得好就行,但我却觉得,你得好,才能嫁得好。”

以前我会说“随便”、“看你”,后来才知道这是选择权的“让渡”——“我都行”,这是代价之一。

小到今天吃什么,大到职业和人生伴侣的选择,都习惯性地说“随便”、“你决定”,这是用放弃选择来避免冲突和责任。

这样你过上的是别人觉得“好”的人生,而非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就像一个小伙伴,当初生孩子是丈夫要,父母催,其实她本不愿意,后来果然后悔了。

有人在女人最大的悲哀文章下留言说,不论是选择是全职太太,职场女性……只要是你的选择就行。

是的,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你想要的,自己主动选择的就行。

这世上没有随便这个东西,有的是你到底想要什么。

我和小伙伴说,你喜欢这个可以去如何如何,对方回我等等,等我准备好……

面对心仪的工作、职场上的晋升机会、以及创业的想法,多数女性第一反应是自我怀疑:“等下次吧,我不行。”

但男性常常想的是“我先试试”,不论行不行,先上再说。

这是代价之二,机会权的让渡。

最后一个代价是定义权的让渡:“你觉得我怎么样?”

其表现是将自我价值评判体系完全外包。需要靠伴侣的宠爱、社会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那个生孩子的小伙伴就是如此,她需要不断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才会觉得满足 ,也才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但是这样的人,活成了一座孤岛,她无法自洽,无法稳定,因为其状态全由他人决定。

正如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所说:“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03

从“他者”到“主体”的进化之路

波伏娃说:“我不想成为别人希望我成为的人,我想成为我自己。”

伍尔夫说:“最终,我们都会发现,成为自己,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

阿娜伊斯·宁则说:“一个人必须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而不是他人故事的配角。”

我们说活出自我,做自己人生的主角,那么第一步,认知觉醒,意识到“水”的存在。

我们得先知道主体性和他者这样的概念,明白自己一直生活在“他者”叙事的“水”中。

看见即是自由的第一步。就如人们常说,看到问题才能解决它。

可以多看像《第二性》这样的书,让自己在认知上明白是怎么回事,往后的路也就有了方向。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和提升认知。

第二步,语言重构,把“我应该”换成“我想要”。

在每一次决策前,有意识地停下问自己:“抛开外在的一切,我真正的欲望是什么?”

在文章的留言区看到有人说应该时,我通常会回去掉“应该”两字,没有应该,有的是你心底想的是什么。

所以,你想要什么呢?这也是我问学员的问题,写作之前,想明白这个问题。

第三步,微观反抗,现在开始从小事上自私一点。

平常家庭聚餐,通常会看到母亲给孩子抢各种好吃的,一会是鸡腿,一会儿某肉,而后才是自己吃。

从今天开始,做些真正自己想吃的,而不是迁就别人。对于不想参加的饭局,直接拒绝;买自己喜欢的衣服,而不是符合xx身份的。

夺权,从捍卫最小的选择开始。

最后,宏观规划,主动设计人生战略。

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

制定你的“人生五年计划”:你想获得什么能力?达到什么财务水平?体验何种生活?

为什么是五年,周小强在《只管去做》中说,五年的时间长度可以让我们跳出现在的所有束缚,长相处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当然,如果你能力强,也可以是三年,甚至一年。

总之,让你的人生,为你的终极愿景服务。

波伏娃的《第二性》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给出了答案,而在于它像一把锤子,敲碎了我们身上无形的枷锁,让我们看清了“他者”的陷阱。

女性的征途,绝不是成为更好的“他者”,而是成为完整的“主体”。这条路很难,但这是通往自由的唯一道路。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而今天,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谁。

人生最烂的牌,从来不是抓在手里的牌本身,而是你选择了由别人来替你打这手牌。

真正的觉醒,始于意识到“我才是自己人生的唯一决策者和责任人”。

所以,亲爱的女性,请尽力成为你自己,活出漂亮的人生,不仅因为你可以,还因为你本身值得。

喜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