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写的一篇社论,没有地方发表,就分享在这里了。
当洗手间里洗手水这样的基本公共服务都被明码标价,景区的服务本质便已异化。
近日,辽宁葫芦岛银泰水星海洋乐园一则“卫生间洗手池需扫码付费使用,0.3元/15秒”的视频引发社会关注。付费洗手池不仅没有手动开关,游客必须扫码支付才能出水,且时间设置极为局促。面对质疑,景区仅回应“收费已持续一段时间,原因不清楚”,其冷漠态度更添公众反感。此事迅速登上热搜,网友普遍质疑景区“吃相难看”,尽管有零星声音称其“利于节水”,但难以掩盖此举对公共服务原则的严重背离。
公共卫生间的洗手设施,是现代文明社会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环节之一。其免费提供,关乎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更直接关联公共卫生安全与传染病防控。景区作为公共场所,提供清洁、免费的洗手服务是其不可推卸的基本责任。将这一环节切割出来收费,迫使游客在急需清洁时还要经历扫码、支付、等待出水等繁琐流程,不仅违背公序良俗,更是对公共服务核心价值——普惠性与便捷性的粗暴践踏。当洗手这样的基本需求都要付费满足,景区的公共服务属性何在?底线又在哪里?
游客购买景区门票,即意味着与景区达成了包含基础服务在内的契约关系。依据《旅游法》第四十二条,“景区开放应当具备必要的旅游配套服务和辅助设施”;若景区属于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则需按第四十三条规定,“收费项目纳入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管理,不得通过增加另行收费项目变相涨价”。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及核心服务价格管理,各地也有明确规定(如西安要求具有垄断性且游客普遍需要的服务应纳入规范)。景区内的公共卫生间及其配套洗手设施,无疑是游客普遍需要且具有基础保障性质的服务。江苏等地管理办法更是直接强调,“景区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服务应当体现公益性”。门票收入理应覆盖包括卫生设施维护在内的基础运营成本。在门票之外,再对洗手环节单独、强制收费,实属重复收费,严重侵害游客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基本权益,难逃“巧立名目”之嫌。
景区或其支持者以“避免水资源浪费”为收费辩护,此理由看似合理,实则经不起推敲,更似一块逐利的“遮羞布”。节约用水是社会责任,但实现节水目标与提供免费、便捷的公共服务绝非对立。现实中,众多景区、公共场所早已采用感应式水龙头、限流阀、节水宣传提示等成熟技术和管理手段,在保障服务的同时有效控制用水量。这些措施既无碍游客基本需求,又能达到节水效果。反观该海洋乐园,采用单一的、强制的、高频率(15秒/次)的计时收费模式,其设计明显倾向于增加付费次数(实测显示支付流程本身耗时,15秒洗手时间对许多人尤其老人小孩不足),而非精细化管理水资源,其商业动机远大于公益考量。
景区逐利之手,莫伸向公共服务底线。葫芦岛海洋乐园的“洗手池收费”闹剧,看似是经营策略上的“小聪明”,实则是景区发展理念跑偏的“大问题”。它暴露了部分景区深陷“门票经济”依赖后,对基础服务责任的漠视,以及在创新增收乏术时,将手伸向本不该收费的公共服务领域的短视与贪婪。这不仅伤害游客体验、败坏行业声誉,更触碰了公共服务公益性的底线。景区经营需要成本核算不假,但绝不能以牺牲游客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和公共服务保障为代价。真正的智慧景区建设,应如江西三百山等案例所示,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如智能水控)和服务优化提升效率与体验,实现公益与效益的共赢,而非在洗手池前设置支付二维码,从公共服务上掘金。公共服务不是“提款机”,景区管理者亟需摆正位置,回归“服务者”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