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有一封《谈动》。信的开头:从屡次来信看,你的心境近来似乎很不宁静。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
老先生信中所谈的青年现在很多,而且医生也给了他们各自医学名词,——抑郁症。朱老先生在《谈动》中,给青年们的药方: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求泄的方法在动。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期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仅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就可以立即改善抑郁症的两个关键特征,即抑郁情绪状态和快感的缺失,改善持续时间超过75分钟。而且运动还可改善认知功能和整体情绪状态。MichaelBaaby 等人在临床上实验:156个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一组是锻炼组,二组服药,三组服药+锻炼。研究发现:
.服药组的复发率为38%。
.服药+锻炼组复发率为31%
.锻炼组复发率为9%。
运动为什么能改善人的情绪。因运动会让身体产生内啡肽、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如同吗啡、鸦片剂,有止痛效果让人产生愉快感。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绪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血清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被称为快乐物质。
人快乐了精神气就高涨了。动起来,走到室外,在阳光下奔跑。什么都不用想,看看花瞧瞧树。在清晨静穆中,你会听见鸟鸣狗吠,你会看到麻雀在草地散步,喜鹊在高空跑步。甚至有幸的朋友抓拍到意想不到的妙景。喜鹊在高树上谨慎挑选,伺机而动,蛮力折枝,而后飞翔远遁去筑巢。这些美妙不走出来,你是无法领略到。有人说在家里做瑜伽跑步等等,这也可以,尤其疫情期间更是值得提倡。只要是运动尤其是大汗淋漓的运动,打开的不仅有你的毛孔,还有快乐的源泉。但窗中看月,庭院望月,高台玩月。阳光下的奔跑和室内跳跃终是不同的。有机会和时间还是要走出去。
室外奔跑,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忙碌的人们,无论多早,无论多冷,路上总有人走过。雪中跋涉上早班的人,忙碌炸油条的小老板,身背书包手拿卷饼的学子。看到他们你不会感到孤独,你的小我也会遁形,什么郁闷也不算事了。“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我亲眼见到那银边,它晃懵了我的眼。当我转身由东往西继续奔跑时,一股暖阳却从身后斜射下来,恍惚中以为是我把太阳迎来。
年轻人,太阳从东方升起,愿君与之相伴。
许多中老年人的健身意识比年轻人更好,执行力更强。东晋陶侃(陶渊明祖父),老来罢官闲居,晨间把一百块砖由斋里搬到斋外,暮间再把一百块砖由斋外搬到斋内。无他,督促自己动起来。曾国藩家书《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第五事: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曾国藩嘱咐弟弟“弟从前劳苦太久,年近五十,原将此五事立志行之。”而曾国藩饭后三千步走也立志永不间断。这个无从考证。但曾国藩每天记日记,自道光二十一年至同治十一年逝世前终,三十多年,可谓终身有恒。
然而有时中年人或忙或累,生计孩子都要顾。老年人或老或不利于行。大块的运动时间或奔跑不适宜。有人发明了一个词——五分钟微运动。或踮脚或颠球,或伸伸胳膊踢踢腿,甚至老人拍拍手也是动。这些无需多少时间,我踮脚200个需70秒,不用固定时间和地点,在做饭间隙就可完成。只要你有运动意识,哪里都是运动场。毕竟耄耋之年,困于床榻之时,我们最怀念的是那个曾经能动的自己,我们最羡慕的是那些同龄却能自理的人。运动抵抗不了衰老和疾病,但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状态更健康。
要有“动”的意识,更要有“动”的坚持。坚持是一种抵抗。抵抗我们的惰性,抵抗我们对自己的宠溺。以我自己为例,第一天奔跑后膝盖疼,怜惜自己人老体弱,宠溺自己明天休一天。好在我抵抗住这份宠溺,坚持奔跑。疼痛逐渐减弱消失,奔跑路程逐步加长。现在的我,如巴普洛夫的狗,看见人行道就条件发射想奔跑。习惯的养成有时不需21天,它需要的是坚持和抵抗。
“在夕阳下奔跑,日子扬起微笑,美好生活尽情地舞蹈。”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跑跑跳跳,谈谈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