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到11月2日,在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天彤教授以及研究生院李欢和李媛老师的带领下,理论专业和表演专业的几位硕博士一行,来到了中国西南境地——贵州,进行为期三天的采风、演出与学习交流等事项。
此次行程的独特性在于学术与表演并重,老师与学生共同向地方音乐与文化学习与交流。
2018年10月31日,经过三小时飞行和大约三小时大巴的“在路上”,当天下午我们终于到达了此次行程的第一站——贵州省凯里市南花村。
前往南花苗寨的途中,我体会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感,而此“声”并非人声,而是蕴于此灵地之中的芦笙。具有迎宾功能的“芦笙舞”、“苗歌”和“拦门酒”,对于我来说,无论在听觉、视觉亦或是触觉、嗅觉上,都是一种“荒疏无知”,尤其是芦笙舞与苗歌表演,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这与专业舞台上所传达的情感与功能差异甚大。这里的芦笙不仅是演奏,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展现;这里的苗歌,不仅是演唱,更是一种迎接客人的另一种话语体系;这里的“拦门酒”亦纯粹之至。
“进门”之后,继续上山,在途中无意中窥到生长于缝隙之中的小花(虽然不知道是什么花),并自言自语着“这个花好漂亮”。到达顶端的中央广场之时,又值许多村民跳苗舞、唱苗歌、吹苗笙,我在其亭子中以眺望远山、仰视天空与俯视大地的不同视角对南花村进行了另一番“咀嚼”。
傍晚下山,晚饭,以酸汤鱼火锅为主菜,周围布满了各种“炒肉”,有玉米炒肉、辣椒炒肉、胡萝卜炒肉、土豆炒肉,以及白粥、腊肉香肠,小葱炒鸡蛋等,在咀嚼之中,内心(可能嘴上也不停地重复)抒发着“好好吃啊”的真情实感。在“饭程”中,收获颇有意义的还是张天彤老师所访谈的两位民间歌手,其叙事歌的演唱天然美妙,其“树叶吹奏”的娴熟动听,都令我敬佩。
饭后夜已黑,回车路上的漫天繁星令许多同行者舍不得低头,我,边仰视着漫天星空,边感叹着“好亮”、“好美”,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对于我来说,南花村之意象,更多的是褪去了城市的人车喧阗与烟雾缭绕,而铺满了村民的那份诚悫与白日烟云不溷、夜晚星星漫天的澹静。这令我想到胡氏之言“中国平人之敬原来是这样直道的生在民间”,实为珍贵。
11月1日,早上10点钟左右,我们便到达了雷山县中等职业学校,由学校稚嫩朴实的学生为我们吹奏芦笙《迎宾曲》,再次令我难忘。一步步踏过台阶后,职校的领导与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几间课堂教室,尤其是【刺绣织锦实训室】和【笙鼓堂】令我止步不舍,我被其精美的银饰作品以及细致的制笙工具深深吸引。
在参观教室后,我们有幸聆听了一场难得的室外讲座。此次讲座分为两个部分——苗族芦笙与苗歌的相关介绍。首先,杨昌杰老师向我们讲授了有关芦笙的专业知识与传承发展的相关问题。在此之中,我得知,在民俗方面,跳芦笙舞须逆时针,这是天道,因为这是“生”。而顺时针是“人死”之后才可以运用,只有德高望重或者最后能够平安逝世的人才能够享受芦笙的送葬。此外,生时会吹芦笙的死者才有资格穿布鞋安葬,否则只能穿草鞋。此外,老祖宗规定“凡是没有结婚的人才能进到“芦笙堂”,芦笙堂在某种意义上又作为男女相识与恋爱的场域。在演奏方面,送葬芦笙必须有“颤音”这个技巧,还需要运用吐音、吸音技法,就像说话一样,要“字正腔圆”,不可拖沓。在改革芦笙方面,传统芦笙是没有共鸣筒的,而现在的改革芦笙有共鸣筒,且可以演奏一些芦笙独奏曲。最后,杨老师及其学生为我们演奏了芦笙曲目《丰收的喜悦》,演奏的整体感觉协调自然,技术娴熟。
此外,职校的李老师给我们演唱了苗族的飞歌,嗓音的纯净与地道的韵味,令我折服。最后,职校领导带领我们一行人来到会议室,进行对职校发展相关问题的交流与探讨。午饭后,大部队兵分两路,音乐学系的硕博士前往德江继续考察,音教系与表演系的我们则返回贵阳市区,准备迎第三天的行程。
11月2日上午,我们6位表演专业的硕博士先行进入孔学堂,进行学习与参观,在此过程之中,我感受到了孔学堂是如此静穆、如此安稳,每踏入一个门槛都会抬头凝视牌匾片刻,其中从《大学》而来的“明德”二字,也正印证了孔学堂的存在之合理。
下午进入正式的走台环节,对其场地的音响效果有了初步感知,也为晚上【“溪山踏歌行”贵阳孔学堂系列活动--黔风京韵之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专场音乐会】的正式演出进行些许“预热”。正式演出之时,张天彤教授先为大家简要述说了此行之意义等,并表达了内心真挚的情感。与此同时,张老师也作为音乐会的导聆,向观众介绍了每位演出同学与演奏曲目。无论是甜甜同学的美声、小燕姐、鹏飞哥和音子姐的民歌演唱,亦或是姝涵的古筝、培莎的扬琴演奏,均展现了各自高超的技艺与个人风格的独特性,十分精彩。我的节目在声歌系马小明博士之后,我在侧台认真观看了其演唱,心中默默感叹“不愧是博士”。我演奏了唢呐独奏《关中情》,在演奏过程中,也许确是投入,在音乐学系向清全博士给我发来演出照并跟我说了之后,我竟才意识到自己总是在闭目而奏(此处自己加上“无奈”的表情)。
不过,“睁眼凝视正前方”的我还是存在的...
短短三天,收获颇丰。真心地感谢中国音乐研究生院给予我这次机会,令我不仅在表演上得到实践的机会,也令我学习到了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同时也结识了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同学。在此之中,我认知到了,每个个体对于不同事物的观照视角各异,而我亦对自己进行思考与反观,也愿自己结识与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事,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维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