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后的日子有些忙碌,这期间,我断断续续读完了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梭罗用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独自生活在一所靠他自己的双手建造的小房子内,在丛林里,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在瓦尔登湖的湖畔上,邻居们都住在离他一英里远的地方,只有他自食其力,以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通过他自己的劳动维持着他的生活。
回想一下,我们有多久没有亲近过大自然了?有多久没有听过鸟的叫声狗的吠声蛙的噪声?又有多久没有见过牛在田间吃草蚂蚁在路边搬家?梭罗的《瓦尔登湖》给我们描述的便是这让我们久违的大自然。
很多个夜晚,当白天的喧嚣已经落幕,周围的一切归于寂静,我捧着淡蓝色封面的《瓦尔登湖》坐在灯光下,听梭罗给我讲他这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他用最少的原材料建造了一所房子,他在房子的周围种豆,他在盖房和种豆的间隙阅读,他在丛林中散步,他一连几小时观望野鸭如何在湖中游来游去……
其实,对这样的生活我是不陌生的。我的童年就在偏僻的山间度过,那里有一个村庄,邻居们住得很分散,屋前屋后都是竹林茶园,我家门前有一个小小的水塘,小时候常和小伙伴们在水塘里用畚箕兜泥鳅。夏天,那里的蛙会鸣成一片,有水的地方,野草都长得肆无忌惮,最让我惶恐和不安的恐怕就是这里的蛇了,每每经过这个水塘,我都屏住呼吸,踮着脚小心翼翼,一旦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停下来,机警地观察,当确认没有蛇时才会大步通过。
老家的后面就是山,山上有很多树,冬天,我常常要去山间收集落下的松针,作为家中引火的燃料,那黄灿灿的一层,拿着用竹子特制的小耙子,轻轻一扒,一会儿工夫就是厚厚的一堆。扒完了松针,如果时间尚早,太阳很好,我便会躺在一块大石头上晒太阳,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偶尔会有鸟飞过,对着我叽叽喳喳打个招呼又飞走了,偶尔有风吹过,枝头便会响过一阵欢快的哗哗声,不断听见松针落地的声响。
当我背着松针往回走的时候,山里的清风扑面而来,圈里的猪儿哼哼地叫着,茶园里的鸡们咯咯地在觅食,不远处的邻家,偶尔传来几声狗的吠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乡邻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宁静、安详、和谐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的令人怀念啊……
可是自从住进了城里,推开门,一排排钢筋水泥建筑的房屋堵住了视线,再也呼吸不到那带着林间芬芳的清新空气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尾气、雾霾;耳中传来的也不再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除了汽车的鸣笛声还是汽车的鸣笛声……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有打不完的电话赶不完的路加不完的班……
然而,瓦尔登湖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与大自然的亲密之感,它更像是带着我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旅行。在他这两年零两个月的湖边独处中,他不断思考人生,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在《简朴生活》里,作者提到:“……刚才我提到的那些麻烦和焦虑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有多少值得我们受到干扰,或者说应该至少去关心一下?表面上,我们是在文明社会中生活的,要是能体验一把在原始社会中生存也不失为一件有益的事,哪怕只是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必需品,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得到它们…”这让我想起了风靡全球的整理类书籍《断舍离》,现代社会早已不是梭罗所在的那个物质匮乏的时候,新事物新商品不断更新,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iPhone8还没玩几天,iPhone X已经上市了,网购的便捷也给很多人提供了“买买买”的冲动和机会,只要轻轻一点,心仪的商品就能到手,我们不再考虑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只要想要,哪怕只是一刹那的念头,都会去买,《断舍离》之所以能够畅销,是因为它击中了大部分人的软肋。
现在的社会也是一个浮躁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很忙,忙的时候忙,忙着养家糊口,忙着赚钱;不忙的时候也很忙,忙着应酬,忙着打“王者荣耀”,忙着聊微信刷朋友圈扫码抢红包,我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哦,不是看不见,看见了,也只是拍个照发朋友圈去获取一大堆的赞而已,而很少有人能停下来,静静地欣赏……
也许有人要说了,我也想去那样的湖边那样的丛林去住上一段时间,过隐居的生活,很多人都觉得这种隐居的生活也只是在书上看看,都是别人的故事,要真正隐居,自己是没有那个条件的,古罗马作家马可.奥勒留曾经说过,“如果想要逃离人世,只需隐退到自己的内心即可”。环境浮躁了,但你可以选择让心不受干扰!
我一边看书一边问自己:忙碌给我带来了什么?在我陀螺般生活的背后有多少是无效的无意义的劳作?怎么样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呢?
……
静下来,我应该经常问问自己的内心,我到底希望自己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撇开白天的喧嚣和浮躁,回到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假想一下,假如此刻我已进入弥留之际,什么会让我倍感欣慰?又有什么会让我觉得遗憾?
“直视内心吧,
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中尚有一千个区域未被发现。
游览这些地方吧,
并成为这内在宇宙的专家。”
201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