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共秩序依旧是个迷

在上海生活了几个月,非紧要的事情,一般出行都会坐地铁或骑车,而那些普遍存在的公共秩序问题一次一次地触碰到我的情绪底线。

在国内这几年一直都在珠海居住,出门也是开车,没接触到公共交通太多,所以没来得及把这个社会秩序问题放大思考,现在上海天天出行靠的就是公共交通,才意识到这个凌乱的秩序一直没改变过。

对,快10年了,一直没改变过。

15年在北京搭地铁,和同行的朋友刚准备下车,都还没踏出地铁门,朋友就被一名身材厚实的男子”啪“地一声狠狠的撞了下,她身高体型比我小,很容易被那种“一涌而上”人流带走,记得她那一会情绪马上写在脸上,甚至是影响了接下来一个小时游玩的心情,换了是谁,应该都会不爽。

对比我在新加坡居住的那几年,包括去香港台北东京旅游,这种地铁或商店电梯开门“先下后上”的秩序,是每一个公民刻在脑子里公共意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台北和东京的地铁站,列车还没来,大家都是有序地排队等候在划好的线条内,不影响别人下车。上下楼梯或扶手电梯大家也是站在一边,让另一边保持畅通,这样对于赶时间的人方便通行。

这让我联想到刚看完的《优势成长》这本书里读到过:日本人的时间哲学。

在日本,你一秒钟也不会浪费,作者居住在那边半年间,让他开眼界的是日本人的效率。他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写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他第一次降落日本时,在取行李的过程中,习惯性走到转盘边上等待,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拍成了一条笔直的队伍。自觉失态,马上跑到最近的队伍紧跟其后。

在日本排队,有个特点,队伍虽很长,但很快。在国内排队,也有个特点(特别是在登机口和地铁每节车厢门口),队伍虽不长,但很粗。

他跟认识的知名社会学家村上先生聊天问到,为什么在日本都能自动,自发,自觉的排队?

村上先生回答让他很吃惊:日本是一个地震高发国,大家从小都有这样的训练,哪怕地震,大家都要排队,有序的撤离,这才是最快的。大家心里都知道,要么排队一起活,不排队就一起死。

所以,大家快,才是真的快。这是一种生死存亡的力量。

之前看到网上有些人说,“在等待登机的时候不明白那些提前去排队的人,站着等待的时间不如坐着休息。” 你是不是等到开放登机的时间到了,一涌而上直接插队?让那些早就有序排队人的时间浪费掉了?是不是一种不公平?大家都挤在检票处会不会影响了这个航班登机和起飞时间?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守社会秩序,则每一个人都能从这个秩序中获益,直接点说,就是获得效率。如果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必定造成有人快有人慢,甚至卡在中间(前面提到的小个子朋友为例)。

如果每个人都排好队,结果就是平均起来每个人都很快。

也是对社会秩序的共识和共同维护,会带来真正的社会效率,最终会让这个社会突飞猛进。

在地铁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动速度,但每次遇到行动缓慢且卡在楼梯,走道,扶手电梯中间的人,不得不停下来随大流,其实自己的时间被浪费了。偶尔一两次提醒别人让开倒还好,长期久了其实你也累,还担心被回怼。

如果这些时间节省下来,会转化为生产力,久而久之,带来的是全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在这种人流量大的一线城市地铁站里,尤其那些准备下车的人不提前准备站在门口,慢慢吞吞一边玩手机一边走下车,上车的人嫌车里的人下车慢,担心座位被抢,一涌而上。这能不乱吗?

我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但如果参照新加坡地铁,有段时间经常看到很多月台门都贴着一些当地搞笑艺人宣传的“先下后上”的标语图片,

其实我们也可以借鉴。

在《态度》书里也提到过:

生活也是具体的。

在德国没有人会空喊提高产品质量这类话,但他们会对一个产品制定一大堆非常具体的指标,如果每个都达标了,才说明产品总质量达到了预期。

我相信在提高民众素质,规范社会秩序这一块也是一样的,德国人不仅把“生活是具体的”这条原则贯彻到工作中,且对待国家,社会和生活态度也是如此。

有几次在地铁列车到站的那一会,真的被一涌而上的“人墙”搞得心情很烦躁,你不想浪费时间跟别人争论,想改善普遍现象靠的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但还是想写点东西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产生点影响力。

我们能避开一头大象,但绕不开一些苍蝇。

这些问题看似芝麻绿豆点小,但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心情,影响社会,藏在生活的细节里。

愿越来越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