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幺
二零一九年正月十五,晨曦未定,素裹绒身。日历上已经是阳历的二月份,春日的温暖还没有拂掠大地,但少女已经脱下厚重的冬装,去相识古城的美丽春日。
一场相逢,终究还是有几分温柔,几分微醺。
当我的鞋尖沾惹上古城的泥土尘埃,我才感知到自己已经到达向往已久的目的地。从新城下了大巴客车,打的士穿插在城市中,摇下车窗,看鳞次栉比的新城风貌,从嘉陵江二桥上过去,江的对岸就是古城。
司机师傅是一个很健谈的人,我们聊了许多师傅与这座城市的故事。师傅是土生土长的阆中人,城市的发展变迁都在他的记忆里展现。
“这是我当年读书的小学,现在我女儿也在这里上学。”
“这红绿灯扣家的张飞牛肉面是老味道了,几乎天天我和我女儿都去吃上一碗,送女儿上学,我再上班。”
“今儿个十五,锦屏山有花灯。明天十六登高,小姑娘可以去'扒扒'(大概是方言,攀登意)滕王阁。”
……
我竟心生羡慕,羡慕他拥有着与这座古城几十年的故事,师傅浓重的四川地方口音让我感到迷惑、陌生、又亲切,或许它也是有关于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这座城市,最熟悉的,是一个同窗友人。去一个素未谋面的地方,若有旧识,该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与古城有关的期待,或许也就是因为最开始与她相关。
从状元坊入阆中古城。阆中,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有保护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楼阁,以及张飞庙、川北道贡院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气势辉宏的桓侯祠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无头之躯”的三国文化故事令人思索。古城科举文化底蕴深厚,建于清代的贡院,是至今尚为完整的古代贡院,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 ,其中可见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制度。
古城的中天楼---中风水第一楼,始建于唐朝,木质,明清建筑风格,楼高25米,恢弘大气。登楼所望,古城街道呈“天心十道”展开,目及之处,一片青苔绿瓦。
哦,还有古树老墙咿呀,挂着红灯笼,沾着过年的节日气氛,热热闹闹啊。
在城中小店吃了一碗手工肥肠粉,暮色竟落了下来。
在古街道的一根长椅上静静地坐着,只需要放空自己,“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蓦然的教堂钟声响起,一声声回旋在风里,似乎也要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老旧的钟声依旧还是清晰脆亮的,洗涤教徒的灵魂走一走,坐一坐,夜晚的古城,街道上的灯光闪烁,红灯笼似乎要将曲径伸延到很远的地方去。一面红旗,在天空的一个小角落里孤独着,枯枝撕裂的天空像是幕布般,作一场静谧的陪伴。树的枝头没有鸟儿,偌大的街道,鸟雀的身影倒是未曾见得一二。
小巷的白炽灯拉长人影,孔明灯、烟花也在空中开始明灭表演。行人还是悠闲,不紧不慢,陪伴家人左右,走过他们熟悉的古道,幸福地笑着。
蓝色气球飞了很高,小朋友拍着手掌叫好,小孩子纯真的笑脸,总是世界上最美丽而不经意的善意。
等到时日晚了一些,小雨打湿了石板路,落在清吧的窗户上,柔柔的,轻轻的,带了些许的清涼。
远古的韵味有些乏美,清吧小调缓缓的,一曲成调的旋律诱惑了听觉,民谣和着吉他的音弦,揪住初入世事的忐忑。那词曲里铺叙的故事,细细地拨动着聚光灯下的人儿。
深夜的酒里,总是或多或少地掺杂着世人的愁怨哀乐。花钱买醉的人儿,她或许只是在撒着无可奈何的娇,倔强地在亲近的人面前不肯向自己妥协。
火星灭了又燃,燃了又灭,烟灰凋落,烟蒂满缸。我猜想,第二天清晨的阳光洒落窗沿的时候,她还是要穿着得体地工作生活。
幸这宁静安详的古城给她一方卸下坚强的天地,如果可以给陌生人祝福,只愿呀,漫长寂寞的夜能够消融她的不如意吧。
和老友相约,也认识了一个至今还不知道名字的新朋友。
三杯浓度一般的鸡尾酒,颜色缤纷,没有太大的酒味,舌尖缱绻的只有果蜜的甘甜。
深夜几个小时的认真重逢和相遇,我们聊得不太多,没有言无不尽的谈生活和理想,玩玩纸牌,听听小调,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说那些深沉飘渺的话题干什么呢,知道各自还没有辜负我们的青春就已经可以了,努力奋斗的模样还用不着尽力表演,就已经很好了。
不知道几时,雨停了,店家也要打烊了,淅淅沥沥的雨打滑了石路上的青苔。下一次的相逢不知又要到几年以后的何地何景了,那时的我会是什么样的光景,他又会是怎样呢?
随心一想,不过是莫名地感慨,无需作答,流年岁月自有美丽的呈现。
世界其实很大,人潮也拥挤,有缘的是我们相逢相识,做天下的游客和故人。“缘来偶然,缘走必然”,古城呀,相逢温柔,离别微醺。不过还是云淡风轻的日子,依旧随着时光,做一个绵长而不可及的阆苑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