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燃魂,对抗机械洪流
——重审AI时代读书的精神坐标
8.5班 韩雨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想象这样的画面:手机弹出“AI帮写作文得满分”的推送,你犹豫片刻,点击生成一篇范文;数学压轴题卡壳时,扫码答案秒出解题步骤;睡前打开短视频,AI解说用3分钟讲完《百年孤独》……这看似高效的学习日常,真的让我们离知识更近了吗?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在ChatGPT能写作业、AI能作画、机器人能解题的时代,读书为何依然是我们最珍贵的超能力?
有人说,AI是知识的“外卖骑手”,能把答案直接送到我们面前。但《虽有嘉肴》里早就告诉我们:“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当AI用10秒钟生成《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时,它永远无法还原:某个深夜,你蜷缩在被窝里,手指划过“墨水在木板上晕开日历”的字句,突然与百年前的孤独与希望撞个满怀;当它列举牛顿三大定律时,不会让你像读传记那样,为牛顿在瘟疫封锁期、于苹果树下灵光乍现的瞬间,浑身泛起战栗的感动。读书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让文字像火种,点燃我们内心独一无二的思想篝火。
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我们每天被推送的短视频、热搜、AI新闻,就像被设定好路线的自动驾驶。但翻开书本的那一刻,你才真正握住了人生的方向盘!你可以跟随刘慈欣在《三体》的宇宙中追问文明的终极;能在《平凡的世界》里触摸黄土地上的汗水与梦想;既能化身法布尔,趴在草丛中记录蚂蚁搬运的轨迹,也能搭乘《人类简史》的时光机,见证十万年文明的跌宕起伏。这种主动探索的自由,正是对抗“信息傀儡”的最强武器!
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还记得初读《小王子》时,那句“你要永远为你驯化的东西负责”,如何让你突然鼻酸?是否曾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扉页,郑重抄下“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暗暗发誓要成为更勇敢的人?又或者在破解《福尔摩斯》谜题时,明明猜到凶手,却仍因文字营造的紧张氛围,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这些滚烫的瞬间,是AI永远无法复刻的生命共鸣。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用灵魂写下的情书,等待我们用心灵去回应。
同学们,AI时代不是读书的终点,而是照见人类独特光芒的镜子!它能模仿李白的诗韵,却写不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孤傲;能解出最难的数学方程,却不会为真理如痴如醉;能生成千万种人生剧本,却永远无法拥有在书页间成长蜕变的惊喜。读书,正是我们对抗机械冰冷的温柔铠甲,让我们在AI浪潮中守住:思考的深度——不是更快地接收,而是更深地理解;选择的自由——不是被动地顺从,而是主动地探索;心灵的温度——不是麻木地浏览,而是炽热地活着!
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愿我们都能在书页间,找到那份AI无法复制的独特光芒,成为永远心怀热爱、独立思考的——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