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四,虽然天气炎热,骄阳似火,然而我们还是按照计划义无反顾的去隋唐洛阳城的宫城正南门应天门参观学习。
应天门古时曾叫则天门,洛阳宫城正南门,则天门,从隋炀帝到武则天这个名字不多不少用了整整一百年,公元705年,中宗把“则天”的名号给了自己伟大的母亲,一座城门是绝对没有资格和这个唯一的女皇争这个唯一的则天的,于是则天门正式改名应天门。不久,中宗又给自己加冕“应天皇帝”,应天门也不能叫了,短短几年间这座城门又有了第三个名字—神龙门。没隔多久,玄宗登基。名字又被该回,还称“应天门”,由于城门上有门楼,垛楼,阙楼共五个,所以到了玄宗中期,时人又都开始称呼应天门为五凤楼。
作为东都城最重要的一座城门,应天门的宏大和华丽是其他城门无法比拟的,在长一百二十米,宽六十米的台基上北面正中是五十多米宽,二十多米厚的城门主体,三道门进深达二十五米,城门上的城楼为双重观檐,碉梁饰栋,正楼屋顶为黄家专用的庑殿顶(古制建筑庑殿式级别最高,歇山式次之,只有官居二三品以上才能用,其它还有硬山,悬山),正楼两侧个有一个朵楼通过十几米宽的廊庑与正楼相连,城门东西两侧向南四十多米处各设一阙,两阙相距八十三米,为三出形制,古制天子三出阙,诸侯二出阙,阙高三十五米,阙上又为双重观檐,十字顶,雕饰华美,两阙南面各宽三十多米,北面通过十七米宽的城墙与城门主体相连,与城门连接处城墙加宽到二十一米,连接阙与城门的城墙上同样也有十几米的廊庑相通阙楼和朵楼,使得正门楼,两朵楼,两阙楼浑然一体,形成一种门阙合一的格局,在应天门前围出一大块凹字形的广场,周围雄楼壮阙的环矗给置身于其间的人一种窒息式的雄壮,张织着黄权的威仪,压迫出臣民骨子里的膜拜。
盛唐之后,洛阳度过了它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这座华丽的门阙也在唐及五代的刀锋兵火中无情地被剥去了衣装,拆散了筋骨,凄风冷雨中孤寂地矗立了数百年后,终于被厚重的历史尘埃所遮蔽。
进入景区,有一个穿唐装的小姑娘笑脸相迎,她说是我们此行的讲解员
映入我们眼睑的是一组雕像,当时隋炀帝派杨素,纳言杨达及宇文铠营建东都洛阳城,月使200万人,仅仅用了十个月时间一座城池就拔地而起。
东边墙上是一组壁画,从定鼎门开始进入东都洛阳城,经过天街,天津桥,天枢,端门,皇城,应天门,宫城,人物栩栩如生。
正北边是大型壁画,女皇武则天的临朝及各国使臣来神都朝拜的震撼人心的局面。
后又参观了地下城门遗址
通过电梯上二层,眼前真是一亮,特别是通过门洞向北眺望,真是气势磅礴,景色优美,明堂、天堂尽收眼底,美轮美奂。
辉煌的应天门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登高望洛城作中写到:高台造云端,暇瞰周四银,雄都定鼎地,世据万国尊。可以想象东都洛阳城作为都城当年是多么的恢弘与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