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我有些苦恼该怎么起头,因可说的实在太多。
魏晋时候有本《关中记》,作者潘岳,字安仁,简称潘安——中国十大美男之一。光他的故事,都能写好些字儿了。太长,就跟裹脚布似的,拖絮得扯不完,这可怎么写?
便只好再细读几回《关中记》,拣择许多,老老实实按他里面提到的景色写。
要写关中景色,可先得问上一句:关中是哪儿?杜甫写诗说,“关中自古帝王州”;项羽刘邦当年作怀王之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大家都说关中,可关中究竟是哪儿?
关中是哪儿,还真不好说。有说是函谷关(东),大散关(西),武关(南)、萧关(北)四关以内的地方;也有说只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这两关拢住的区域;还有将巴蜀一带也纳到关中来的....
史书记不清楚,加上历朝历代关中战事频繁,疆域范围总在变化,所以要给关中定个具体位置,有些难。只能大致廓一下范围,是现在的陕西中部,西安、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宝鸡这片儿地方。西边界是从宝鸡开始,东去黄河,北至北山,南临秦岭,渐渐展开来,号称“八百里秦川”。
北山、秦岭是南北边界,周围自然就多山。关中北边,有梁山、九嵕山;南面太白、终南;往西去,陇山、汧山,东还有一座崤山——这还只是“部分著名山脉”!
山已很多了,谁知道它关中水也多,有 “关中八水绕长安”的说法。泾、渭、灞、滻、涝、潏、沣、滈,有个成语叫“泾渭分明”,说的就是泾与渭。
泾河是渭河支流,从宁夏六盘水发源,在高陵(今西安市高陵区)那儿注入渭河。流经途中,裹了疏松黄土,到渭河的时候,就一浊一清了。纵然一浊一清,界限分明得很,到底混不到一块儿去。我从前读过原理,似乎与河道剖面、浓度差、交汇速度有关,但因不懂地理,读完还是糊涂。
关中还有滮池、滈池,但最有名的,大概还得算昆明池(今西安市西南的斗门镇、石匣口村、万村和南丰村之间)。潘安在《关中记》里写,昆明池又叫神池、灵沼,上古时候就有了,帝尧在这里停过船,汉代人又在西周灵沼的旧址上做了扩建,才是现在的模样。
扩建的事儿,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提到过。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昆明池还不叫昆明池,因汉武帝想发兵打西南那边儿的昆明国,便叫人把这池子重新淘弄了一遍,在里面练习水战。他要打的是昆明国,所以把这池子叫作“昆明池”,讨个吉利意思。后来还在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之间,再修了一回。
司马迁笔下的昆明池,真是威风。本该是生着浮萍水草的温润池子,金甲耀耀的兵士冲天一喝,三十多米高的楼船一划,刹那间,就连旁边的绵柔风景,也染上了舳舻千里的气势。即便春风过处,也没有半分温柔,只得旌旗破空的壮怀激烈,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喏!
但汉武帝修昆明池,格调其实没有《史记》里写得那么高,甚至初心还很接地气——给长安城供水。西汉长安城规模很大,跟同时代的古罗马城比,规模是罗马的三倍。城大人多,供水就是个大问题。汉武帝重凿了昆明池,还挖了条人工河,叫交河,拦截潏、滈主流,让他们改道,注一部分水入昆仑池,再分三支供水渠道,到长安各个地方去。
第二个作用,是调节关中漕渠水位,保障漕运正常。譬如昆明池南沿渠(今长安区石匣口、普贤寺等村)那一段儿,被称为“漆渠河”,秦朝时就有了,用来运子午古道过来的山货,也有说是运南山漆这些宫殿建材的,所以叫漆渠。后来改朝换代,没怎么打理,常有不通之处。昆明池淘掇以后,长安的航道,能直接通过潼关县的三河口与黄河连起来,情况自然改善许多。
还有第三个作用。这个作用,恐怕要叫许多人跌破眼镜:养鱼,养鳖,养珍珠。昆明池里的鱼鳖,是能吃的。一小部分用来祭祀先祖,其他的全拿到长安市场上去卖。这池子大,鱼鳖多,供过于求,以至于整个长安城里的鱼价都跌了,渔家人可恨透昆明池了!
虽说初心是讲究这么一个实用性,但昆明池偌大一个池子,考古出来足足有16.6平方公里,弄漂亮一点,瞧着赏心悦目,到底不是坏事儿。
汉武帝叫人在池子里修了豫章台,还搬了许多大石头进去,足足十米长,刻的都是鲸鱼模样。《三辅黄图·池沼》里说,每到雷雨天气,这些鲸鱼石就要唬喝唬喝地鸣吼起来,尾巴荡扑,卷起一层一层波涛巨浪。真有这么神奇?这鲸鱼石头现就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头,哪天雷雨天气,去见识见识,看它旋旋儿卷起博物馆里的冷气,吓坏一干文物去!
《三辅黄图》还说,昆明池中立了两个石人,一东一西,一个叫织女,一个叫牵牛,隔池相望,这池子就喻作天河了。班固《西都赋》里也提过这两个石人。还说天气好的时候,阳光倾洒在池面上,波光粼粼,一眼望过去,浮浩渺渺,果然如天河般无边无际。周围丛林茂密,草木都长得生气自在,茁茁实实。风一吹,沿岸香草的气味就飘了过来。
汉武帝坐在龙首船里,悠悠地在昆明池里晃荡,慢赏晴日景象,又让宫女唱歌。清音唱过一阵,洞!洞!洞!音乐起来了,又听扑啦啦一阵响,岸边儿树丛草丛里冒出好多鸟雀,玄鹤、白鹭、黄鹄、赤头鹭、鸧鸹....哗,长短音响,颜色又好,实在热闹。
因风景漂亮,许多王公贵族、文人骚客,都喜欢去昆明池玩耍,看到高兴处,就要写诗作文。到唐代还有这样的习俗,甚至宴会时候,还要以咏叹昆明池为题。来写文章。譬如贾岛就写过一首:“一枝青竹榜,泛泛绿萍里。不见钓鱼人,渐入秋塘水”。虽没有汉武帝时候的堂皇,但诗文清清儿的,尤其“渐入”两个字,仿佛将人浸在昆明池这一汪绿意里,缓缓洗却了红尘倦意。
这么漂亮的池子,可惜因为唐末战乱,长久没有修浚,最后淤塞消失,到宋代,就已经成民田了。
昆明池如此,西汉皇帝居住、处理政务的未央宫,也是一样结局,在唐末时,沦为废墟。
未央这个名字很美。有解释说,未央就是“未尽”,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嘛!还有说,是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现在晚上什么时候了?才半夜呢!庭院里头,火烧得正旺,不过,上早朝的诸侯们已经来了,銮铃声在夜色里叮叮当当地响。
也有人说,这是常和“长生”、“长乐”、“延年”、“益寿”这些词一块儿出现的吉语。这里的“央”,通“殃”,表示灾祸,所以未央,就是没有灾祸。汉代瓦当上铜镜铭文上,“未央”随处可见,譬如“长相思,毋相忘,常贵福,乐未央”、 “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结心相思,毋见忘”——现在汉代“长乐未央”瓦当,还常在古玩市场上见到呢!这些解释,无论哪一种,都是好意思。
只是这些好意思,到底没能抵过战乱人祸,没能抵过历史的滚滚洪流。然而,当它还在的时候——《关中记》只用数字白描,“周旋三十三里,街道十七里,有台三十二,池十二,土山四,宫殿门八十一,掖门十四”,一串串数字在眼前略过去,哔滋哔滋,宏大的宫殿模样,就出来了。
修这么伟丽的宫殿,花费肯定不少。公元前200年,萧何就开始规划了,日修夜修,修了整整五年才好。刘邦打仗回来见了未央宫,没欢喜,反而大怒,质问萧何:成败还没定呢,你就先浪费上了?这一砖一瓦的,不要钱怎的?!萧何说,天子宫殿,当然要壮丽,不然寒酸小气的模样,谁将你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刘邦想想,是这个道理,这才算了。
汉武帝时候,未央宫做了扩建(又是一个扩建!)。外围处多了北宫、桂宫、明光宫,还有刚才说的昆明池,也新凿过了,这么一来,足足占了三分之一个长安城。要知道,那时候的长安城,有八条大街,每条街都有几十米宽,还有9个街区,160个巷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未央宫占它三分之一,哗!真是了不得!
未央宫里,重要建筑就有四十多座,西汉最早的皇家图书馆,石渠阁和天禄阁,里面存着国家的文史档案、重要书籍;还有上朝的地方,据说前殿里能坐上千人,还有不同的官署衙门,排布其间,错落有致。玩乐之处也有,前殿往北,就是太液池,里面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石头仙山。李白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雾茫茫一片,不知道此身何处,更不必说想望中的仙山痕迹了。汉代宫殿里,却有这样的瀛洲。
这么大,就跟长安城似的,未央宫在当时全世界宫殿规模里排第一,从早到晚走一天,片刻不停,恐怕也逛不完。
我是不怀好意,想把皇帝的宫殿当园子逛,古代人可没这个胆量,想出去玩儿,一则昆明湖,还有个地方,就是乐游原了。
乐游原从先秦时候就有了,但那时候还不叫乐游原,只是王孙贵族打猎游玩的一个地方;秦朝时候,改成了皇家园林。一直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汉宣帝在这儿起了个乐游苑,还修了座乐游庙,才叫乐游原。
乐游原是长安地势最高的地方,登上去,整个长安城都在眼睛里头。风景也漂亮,自长了许多玫瑰树,树下一丛一丛的苜蓿,风一过,就有萧萧然;若日头上来,阳光映在苜蓿花上,那就流光采采了,叫人挪不开视线。
因这模样好看,人们又把苜蓿叫做怀风,我极喜欢这个名字。似乎风要过去,苜蓿想留一留,但风仍要走,苜蓿没办法,只得无奈又心软地让开,叫风从这缝隙里萧萧走去,再也不见,却也说不出一句责备的话,只在心里默默怀恋——是比苜蓿更有润润情意的叫法。
汉宣帝应该很喜欢这里,潘安说他去世以后,寝庙都在乐游苑里头。埋了个皇帝,本来阴气森森,但风景实在好,所以大家也顾不得许多,尤其唐朝,每年三月三上巳节踏青、九月九重阳节登高,都来乐游苑玩耍。
还有很多达官贵人在这里修别院,最有名的,就是太平公主的山庄府邸了,修得十分阔气。后来韩愈写诗说,“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她将山庄里的楼阁修得极高,连城墙都被压过一头了!你在这山庄里头走,想看看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可即便到了终南山,这些花草,也还是太平公主的花草!
然而这样的气势,开元六年(公元713 年)正月就到头了。太平公主和唐玄宗在政治上起了龃龉,以谋反罪被杀。唐玄宗把这庄子收了回去,又赐给宁、申、岐、薛四位王爷,所谓“公主当年欲占春”——
再显赫的家世,再富贵的出身;再凌人的气魄,再高涨的气焰,一朝势弱,依旧身败名裂。只是人在顺境时候,难免自得;若再有人称赞,一片肯定声中,就更容易麻痹自我。真相会被掩盖,也容易被诱惑。
能在最漂亮的时候清醒过来,如李商隐那首《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知道所有繁华终会逝去,因此当头棒喝,只求一个踏实当下的,又有几人呢。
注: “关中自古帝王州”,出自杜甫《秋兴八首》,原句是:“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因秦中即关中,为了避免在文中解释,所以替换成关中。
参考文献:
《史记》《汉书》《晋书》《后汉书》《三国志》《水经注》《资治通鉴》
《秦史稿》林剑鸣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阎步克
《<关中记>及其辑本考述》杨飞
《 秦汉关中地区城市地理研究》代剑磊
《 <水经注>所见关中地区城邑聚落研究》朱莉娜
《 陕西历史人口地理研究》薜平拴
《 唐代关中地区水旱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相互关系研究》刘英
《中国华严思想史的再认识——五台山系华严思想与终南山系华严思想》小岛岱山
《 长安终南山金可记磨崖碑及其在道教史上的涵意》金晟焕
《 终南山佛教与北周灭法后的佛教复兴》曹振明
《 终南山玄都坛考》樊光春
《 终南山蓝谷地区佛教思想与文化历史考述》王宝坤
《 终南山至相寺的创立与华严宗的形成——兼谈三阶教与至相寺》李健超
《 唐前道观研究》孙齐
《 隋唐关中华严思想研究》曹振明
《 论终南山“中国佛教祖庭文化区”创意》方光华
《 终南山隐士文化初探》王建国
《仕宦文化与隐逸文化的双重文化体系——唐长安文化管窥》高天成
《长安终南山金可记磨崖碑及其在道教史上的涵意》金晟焕
《 长安终南山至相寺多宝塔善业佛考》冯贺军
《 终南山龙池寺及二龙塔考》陈诵雎
《 秦汉时期的关中》曹尔琴
《 终南山地带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赖伯年
《 隋唐长安城南地区研究》张欢
《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介永强
《 昆仑即秦岭考》黄崇浩
《古代关中名镇与船运的驿站——秦渡》祁今燕
《 略论汉长安城布局》张之
《 河西走廊中部汉长城遗迹考》李并成
《 西安市汉唐昆明池遗址的钻探与试掘简报》刘振东
《 长安昆明池的兴废变迁与功能演变》杨金辉
《 汉唐长安昆明池的功用及其文化与文学影响》王作良
《 汉昆明池的兴废与功能考辨》张宁
《 环绕长安的河流及有关的渠道》
《 汉昆明池的兴修及其对长安城郊环境的影响》李令福
《 汉上林苑与昆明池》秦建明
《 汉长安城太液池、昆明池石鲸考》晏新志
《 汉长安城对周边水环境的改造与利用》徐卫民
《 昆明池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开发初探》王建国
《 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特征》马正林
《 论西汉关中平原的水运交通》李令福
《 西安汉唐昆明池水系的考古勘探与试掘(2012-20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论西汉长安城都市水利》李令福
《 未央宫四殿考》陈苏镇
《汉长安城未央宫布局形制初论》刘庆柱
《 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北阙的地理位置及政治功用》徐畅
《 汉长安城未央宫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李毓芳
《 从“未央宫”看汉代宫殿建筑文化——以<西都赋>和<西京赋>为例》任梦池
《汉皇宫“未央宫”建筑特点及历史价值考究》李海
《 汉未央宫“殿中”考》陈苏镇
《从“阙”到“天门”——汉阙的神秘化历程》宋艳萍
《 “未央宫”名称考》封五昌
《 西汉“未央宫”宫名含义小考》谭前学
《汉长安城形状形成原因新探》徐卫民
《 从坤乾艮巽的卦位看周秦汉唐都城的变迁》李娓
《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史念海
《 西汉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刘中和
《 汉长安城建章宫东阙及宫阙研究》李遇春
《 秦咸阳—汉长安象天法地规划思想与方法研究》徐斌
《 乐游原人文景观从汉到唐的变化》杨文秀
《 隋唐长安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李令福
《 西汉宣帝乐游庙址考实》辛玉璞
《 唐青龙寺遗址踏察記略》卢兆蔭
《 夕阳无限好——李商隐<登乐游原>新解》徐应佩
《浅析古长安乐游原的文化内涵》林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义及内涵探讨》于莎雯
《 唐代登临诗研究》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