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效应是指在不确定情境的判断与决策中,人们的某种数值估计会受到最先呈现的数值信息即初始锚的影响,以初始锚为参照点进行调整做出估计,但这种调整往往不充分,使得其最后的估计结果偏向该锚(即高锚会导致较高的估计,低锚则导致较低估计)。
心理学家特沃斯基和塔尼曼于1974年通过实验证明了锚定效应的存在。他们要求被试者对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百分比进行估计。因为分母为1,00,所以实际上要求实验者对分子数值进行估计。首先,实验者被要求旋转摆放在其前面的罗盘随机地选择一个在0到100之间的数字;接着,实验者被暗示他所选择的数字比实际值是大还是小;然后,要求实验者对随机选择的数字向下或向上调整来估计分子值。实验发现,当不同的小组随机确定的数字不同时,这些随机确定的数字对后面的估计有显著的影响。如两个分别随机选定10和65作为开始点的小组,被试对分子值的平均估计分别为25和45。也就是说,个体的判断是以一个初始值,或者说是“锚”为依据,然后进行并不充分的上下调整。
锚定效应广泛存在于生活中。
比如,新来的同事听说是一个工作非常积极的人,一旦第一信息被人接受,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会导致人在认知上的惰性。当这位新同事到岗一段时间内,别人对其评价往往与当初听说的一样。即使是在没有可供外显比较锚的情况下,锚定效应依然发生,这是由于我们以第一印象为依据,即第一印象成为“锚”,促使潜意识在起作用对其进行了评价。
再比如,商家的衣服标价198元,挂了好久都卖不出去,于是有人建议在后面加一个0变成1980然后进行半价限时促销,于是很快就卖掉了。为什么顾客在198元不愿意购买,而花更高的990元购买呢?原因在于“顾客不是要占便宜,而是要有一种占了便宜的感觉”。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够影响人们的决策偏误,这同样是锚定效应作祟。
锚定效应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哪些影响?
作为一个商家,可以利用锚定效应更好的获得客户流量或者销售额,促进业绩提升。反之,作为一个消费者,则能够更理性看待所谓的“促销活动”。
作为一个被“锚定”者,一旦被轻易贴上负面标签,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扭转被动的局面。作为给别人设“锚”的第三者,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要知道你的一句话,对其他被“锚定”者的影响可能难以言表。
说到底,锚定效应只是一种心理现象,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当遇到别人为我们设“锚”的时候,最大化的降低锚定效应的负面影响。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利用锚定效应的正面效应帮助自己在生活、工作上取得优势。